跳转至主目录

他们来安家落户

此前多数中国人在德国上大学是为了毕业后回国开创事业。蓝卡实施后,这一趋势看来有所转变。

22.01.2014
© Jonas Ratermann - Chinesen in Deutschland

郑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离开800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郑州,在魏因海姆过上了平静悠闲的生活。“我在这里过得很好,感觉自己会一直呆下去”,28岁的她用无懈可击的德语说道。郑女士两年前进入位于魏因海姆的科德宝公司的战略规划及业务发展部担任分析师,该公司研发和生产的产品包括密封件、过滤件、无纺布以及医疗技术产品。郑女士在公司并购和市场分析方面提供支持 -- 有时也在自己的老家主持项目。不过她对科德宝忠心耿耿:“公司在我身上投入了很多,我也要为它的成功做出贡献”,郑女士说。她当初来到魏因海姆却属偶然。刚开始,上海大学的一个交流项目把她带到了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而后她留下来学习企业经济学,方向是国际商务与管理。她的男朋友建议她毕业后去科德宝求职。

 

和郑女士一样,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年轻大学生决定,先在德国的大学课堂学习,毕业后留下来。这是一个新趋势。此前更多的人在德国学习是为了而后回到中国开拓事业。这一新趋势在技术类职业中尤其明显。在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这对于德国企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今也有老外在大学毕业后直接自己开公司。比如王小卓(音译)就与一位德国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了柏林Brilliance Fab公司。该公司将很快投产大型显示器用的创新型激光模块,产品还包括医疗技术等  -- 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王先生的创业地不在中国,而是在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他正希望在微系统和材料中心建设生产基地。他使用的是创新技术,来自柏林的莱布尼茨最高频技术研究所,即费迪南德-布劳恩研究所(FBH),他就是在那里获得了半导体激光方面的博士学位。公司是从FBH和一家中国电子生产商独立出来的公司,后者投资了200多万欧元。公司的独立还获得了联邦经济部和欧盟的支持。王先生可能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创业者。13年前他是一个英美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到波鸿学习了德语后,觉得自己新掌握的语言知识足够进入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习了。王先生当时想:“既然来到了一个高科技国家,总得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他于是留了下来,去FBH攻读博士学位。

 

通过蓝卡的发放,越来越多的国人得以步其后尘。他们也这么做了。据纽伦堡的联邦移民与难民事务局(BAMF)提供的数据,2012年8月1日以来,有约9000名来自欧盟以外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获得了新蓝卡形式的居留与工作许可。从这一简化了的批准程序中获益最多的是中国人。新的规则降低了来自非欧盟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最低收入线:此前他们必须提交年收入达6.6万欧元以上的劳动合同,方能免除特别需求审查获得工作许可。如今这一门槛已经降至4.8万欧元。对于紧缺职业的大学毕业生,这条线放得更宽。其中包括工程师、软件专家和医生。他们仅需提供年收入达36192欧元以上的证明即可获得蓝卡。有了这一新规则,对中国人来说进入德国就比进入美国等国家要轻松得多  -- 同时留下来也容易了。“我们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聪明的中国学生递交蓝卡申请,或是希望在德国大学毕业后留下来,或者就是为了来这里工作”,一个家族中小企业招聘会的组织者Stefan Klemm说。

 

“我的同胞中间,工程学是一个受欢迎的专业。很多人希望在这里的汽车或化工行业工作”,钱怡佼说。她走了另一条道路,在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研究所学习政治学,同时在一家技术企业担任口译。“我决定在德国读完硕士,因为我在交流期间对德国的高校文化和氛围非常热爱”,22岁的她解释说。对于自己申请居留许可时要办的手续,她就没什么热情了。科德宝的分析师郑女士证实这一点。这是可以改善的,钱女士说。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在德国生活的乐趣。她特别珍视的是:“这里的生活质量,像柏林这样的百万人口城市头顶上的蓝天,还有林中美丽的自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