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空气质量从一开始起就是一个议题”

Ein Interview mit Ursula Becker, Leiterin des Projekts „Deutsch-Chinesische Umweltpartnerschaft“, über die drängendsten Aufgaben und erste Erfolge.

07.07.2016

Becker女士,“中德环境伙伴关系”项目的目标是什么?

中德环境伙伴关系是两国环境部长在2010年商定的,内容是促进两国在环境问题上的交流,以及推动中国环境部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支持这个政治伙伴关系,并受联邦环境部委托向中国环境部以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提供制定并实施有效及可持续环境政策方面的咨询。这个议题范围很广,能就当前和特别紧迫的环境问题进行交流。当然,其中从一开始就包括了空气净化的主题。2013年初,在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微颗粒粉尘值达到了异常的最高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环境部想要了解我们德国的具体做法,以阻止类似状况的发展。鲁尔区在20世纪60、70年代拥有相类似的工业结构,对此,它是一个很好的参照。有关这方面交流的具体内容最终形成了中国方面改善工业设备审批程序的咨询报告,首先聚焦在当地造成严重污染的水泥厂和钢铁厂,它们占了那里工业排放量的绝大部分。

中国领导层想要把本国经济发展成“绿色低碳经济”。在这条道路上,它是否已经取得了进展?

自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短短30年里就崛起为全球领先的经济大国之一,这一高速经济发展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期间,中国政府开始调整路线,转向绿色低碳的经济方式,目的在于制止环境的进一步退化。中国确立了要建设这样一个社会,其行为方式与生态、经济、文化、健康和社会维度相符。由此,环境保护首次被国家领导层认可为重大任务。鉴于微颗粒粉尘问题的存在,中国政府通过了一份全国性的空气净化十点计划,其中规定了在北京大区降低碳消费、对企业实施更严厉的临界值控制,以及增强地区合作等内容。“十三五”规划规定要建立一个审批工业排放的体系。虽然空气污染情况仍然还很严重,但统计分析明显表明,空气质量在过去三年里得到了持续改善。

德国的环境与气候政策在中国享有怎样的地位?德国能够为伙伴关系做什么贡献?

中国方面非常仔细地跟踪德国的环境与气候政策,想要学习德国的经验,例如,我们是如何控制住环境问题的。此外,中国理解德国既是欧盟内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又是环境与气候保护领域非常强的驱动力量。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主张的环境相宜的经济活动以及能源转向的实施是两国政府间很显著的会谈议题。而且,德国的环境技术受到非常积极的评价,并被等同于优质与高效。中国政府从与德国政府机构的交流中获益不少,热切询问德国在落实环境标准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部分也反映到了中国新的环保立法设计中。

德国方面的哪些倡议已经被吸纳到中国的政策中?您能举些例子吗?

我们双方在用“蓝天使”标准统一中国环境标识方面开展合作,这项合作非常成功。在此,双方达成一致,中国企业可以让它们的产品接受“蓝天使”认证。环境标识是一个重要的、促进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更可持续的消费行为的手段。而且,我们就设备许可法提出的咨询意见,也获得了广泛关注。为了控制住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中国环境部正在致力于建立一个本国的审批程序。这一体系的目的在于显著降低企业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并将工业企业落户所产生的环境影响限制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

2016年4月,第五届中德环境论坛在南京举行。哪些是核心主题?这个论坛会带来哪些推动力?

在主题为“应对实施挑战--迈向包容性可持续增长”的第五届中德环境论坛上,约350名来自政界、经济界和公民社会的代表讨论环境相宜的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框架条件、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今年议题的重点是资源效率、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环境友好的采购、空气净化与节约用水、土壤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环境政策规定的落实以及环保措施的融资。这些议题也反映了中德环境伙伴关系的咨询广度。这次活动的具体结果也包括在空气与水净化以及资源效率方面合作的加强。▪

采访人:Martin 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