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巴斯夫150周年 -- 入华130周年

为庆祝企业周年庆,巴斯夫出版了一本关于巴斯夫在中国的400页重磅图书 – 亦有中文版。

19.03.2015
© BASF SE - BASF

1865年4月6日,Friedrich Engelhorn(弗里德里希·恩格尔霍恩)以140万古尔登的原始资本创办了股份公司“Badische Anilin- und Sodafabrik”(“巴登苯胺苏打工厂”) -- BASF的缩写就由此而来。当时他没有意识到,这家企业会跻身全球最大化工集团的行列,如今它在8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390个生产基地,员工11.3万名。他大概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家企业竟能如此长寿。但是就在今年,巴斯夫集团要庆祝其150岁生日。1865年,一切从染料开始,确切地说,是纺织品染料。从前彩色服装较昂贵,为贵族和富裕市民所独享,而巴斯夫则可以说是把人们的服饰“民主化”了,因为如今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给衬衣和裤子染色。一些年后,工厂开发出合成氨工艺,以生产肥料。而后又加上了塑料。如今这个历史悠久的集团公司的产品线从化学品、塑料、精细产品和植物保护剂,一直延伸到石油和天然气。

这个企业的成功秘诀之一是对世界的开放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久已有之:巴斯夫创立后不久就已跨出国门,企业监事会甚至早在1885年就向中国派出了一位经理:他负责探索这个欧洲人一无所知的大陆,看看这家德国企业有什么机会。“仅凭人口众多这一点,这个国家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也要付出真正的开拓努力,”长年负责巴斯夫媒体关系工作的葛睿齐说。他为巴斯夫150周年庆撰写了《拓新之旅 -- 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一书,以400多页的篇幅形象地描述了该企业从当年拓展到未知的亚洲以来走过的道路。
 
1885年,巴斯夫监事会委派Theodor Sproesser(特奥多尔·施普洛瑟尔)经理作为先锋前往中国,赋予他为当时刚刚发明的焦油染料开拓新的销售市场等方面的极大自由,也为他在这个遥远异国的旅行提供了高达10万马克的人身保险:“万一发生什么事,至少可以照顾到他的家人”,葛睿齐说。“根据协议,如果一切顺利,则一年之后保费应由他自行支付。”Theodor Sproesser的工作进展顺利,巴斯夫也是。这位经理与在中国做贸易的德国公司签订了合同,证明了自己对这个异国市场有正确的把握: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直到巴斯夫在中国的业务达到一定规模,需要自己建立组织,才和合作伙伴友好分手”,葛睿齐这样描述巴斯夫和多年的合作伙伴捷成洋行(Jebsen & Co)的分手。
 
而巴斯夫在战略决策上的勇气和技巧不仅体现在19世纪,百年之后仍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中期,集团决定在南京建设一个一体化生产基地 -- 合作方是中国领先的化工企业中石化。“这个决定在企业内部引起了长久的讨论,并没有得到一致同意”,这是葛睿齐从董事会纪要和档案材料中看到的。“因为当时无法预见到改革路线将如何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究竟是会进一步开放,还是会退缩。”但今天看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而且数字也证明了这一点:巴斯夫如今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销售额达到约55亿欧元。“巴斯夫是中国最大的外国化工行业投资者,雇员超过8000人”,葛睿齐提出了佐证,“而目前集团约10%的销售额也来自这个国家”。
 
集研究与新闻于一体的采编过程为这位记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而19世纪与20世纪的经理们的描述成为他自己对中国的观察和旅行的补充,使他得以从另一个视角来认识中国,重视中国。“在过去20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人与其他人相比,仍是相当开放的,并且也很看重对他们的文化感兴趣的人”,葛睿齐说。▪
 
葛睿齐

《拓新之旅 -- 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

406页,提供德文、英文和中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