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以德国力量驱动的中国能源攻势

中国如何有意利用来自德国的专有技术成为电动交通领域的主导市场。

22.05.2017
© freshidea/Fotolia - E-Mobility

世界上没有哪个其他国家像中国这样强力要求并促进电动交通,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汽车制造商未能成功赶超西方制造商在内燃机汽车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另一方面,空气污染也迫使政府采取行动。进口商和生产商必须在较大的投资行为中遵守配额,顾客则被优惠所吸引。成果就是:仅2016年一年,就卖出了50万辆由插电式混合动力或电池驱动的新能源汽车。

此外,政府还斥资数十亿扩建基础设施,以支持这一发展。2017年又将建设80万个充电桩,到2020年充电桩数量可达约500万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估计,到2020年将有500万辆电动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到2030年所占市场份额可达50%。

与德国品牌合作

在通往电动交通主导市场的道路上,中国倚重来自外国 -- 尤其是德国的专有技术。无论是续航可达400公里的腾势,还是能够与之相媲美的之诺,如果没有戴姆勒和比亚迪以及宝马和华晨共同设计并白手起家创办了本地制造企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大众将在2018年跟上,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其第一辆纯电动汽车,到2020年就将达到年产电动汽车40万辆,再过5年则达到150万辆。

来自大众、戴姆勒和宝马的开发者

在中国人热切追随榜样Elon Musk(埃隆·马斯克)及其特斯拉公司而成立的大量初创企业中,德国的影响还要更大。Faraday Future、Lucid Motors或是Nio等初创企业如果没有从大众、戴姆勒和宝马跳槽过来的开发者、设计师和经理人,是无法想象的。蔚来汽车公司(Future Mobility Company)若能在一两年内推出第一款汽车,那也主要是德国工程师Carsten Breitfeld的杰作,他在宝马承担了i8的开发工作,如今带着一个团队来到了中国。曾任吉利高管的沈晖与德国如此气味相投,甚至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赋予了一个德国名字:Weltmeister(威马)。

但中国人不仅去请德国专家,从德国供应商处采购,他们的思路也是全球化的。Nio这一品牌就是最好的证明:互联网亿万富翁李斌并没有把自己电动汽车帝国的创意苗圃设在上海或北京,而是设在了慕尼黑。

© www.deutschlan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