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中德青少年交流年

德国联邦总理Angela Merkel和中国总理李克强希望让两国的民众走到一起。第一批交流计划已经在进行中,卓越的榜样也已存在

19.04.2016

2015年10月德国联邦总理对中国的访问与以往有些不同,更具个人魅力。Angela Merkel(安格拉·默克尔)与中国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相互之间的理解有多好,双方的交谈是多么开放和诚恳,中德关系的构建由此又获得了怎样的成功。显然,两国民众之间联系的加深也很快将成为一个独立的话题,而2016年也很快被宣布为“中德青少年交流年”。在2016年2月,10名14岁至17岁的中国青少年就组成了第一个小组来到德国,在东道主家庭中生活两个月。10名德国交流学生则将在8月初到10月底前往中国。在这两个月里,这些青少年将一起在交流伙伴的学校上学,课余时间则有大量的机会更近距离地认识对方国家的文化和日常生活。这个项目面向学习德语的中国学生和学习中文的德国青少年。这一交流活动由歌德学院与在德国的合作伙伴共同组织,并由墨卡托基金会提供资助。

“德中之间的青少年交流为两国青少年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及早接触对方国家的文化,获得在与自身极为不同的文化中活动的能力”,歌德学院(中国)院长Clemens Treter(柯理)说。“它确实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因为跨文化能力是当今联网的世界中最重要的素养之一。”对德国和德语的兴趣在中国连绵不绝。目前有超过1.2万名学生在123所中小学校中学习德语。这方面的发展直接得益于Pasch倡议计划“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该计划由德国外交部在2008年启动,联结了全球1800所德语占有特殊地位的学校。在高校领域,中国共有4.5万名大学生在学习德语,2.2万名大学生以德语为主修专业。此外中国学生也构成德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超过2.55万名中国学生在德国高校注册。联邦总统Joachim Gauck(约阿希姆·高克)在2016年3月访华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启动了“中德青少年交流年”活动,他在上海同济大学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了交流的重要性。“通过把双方的学生、青年学者、运动员或艺术家汇聚到一起,可以编织将在下一代承载双方关系的网络。”

卓越的榜样,在两方面都不缺少。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得主Britta Heidemann(布丽塔·海德曼)就在中国颇具知名度,因为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在中国一个体育节目中用中文做了45分钟的直播访谈。当时有1.5亿人收看了这一节目。Heidemann还在学生时代就完成了一次私人组织的中国交流活动。当时她住在一个中学校长家,刚开始一句话也听不懂。如今她中文流利,也常常强调说中国是自己的第二故乡。Britta Heidemann在科隆大学完成了关于中国地方学的专业学习,她的硕士论文探讨中国替代能源尤其是风能的发展及其法律框架条件。如今她是个自由职业者,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运动和管理等领域的企业顾问。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他于1985年来到德国,在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学习驱动技术,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奥迪公司的研发领导岗位工作,直至2000年决定回到中国。他在同济大学建立了一个开发氢气技术和电动汽车的研究所,2007年起担任部长。2016年1月,联邦科研部长JohannaWanka(约翰娜·万卡)为他颁发了联邦大十字勋章,表彰他为中德合作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