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咖啡小憩的回归

以前从来没有人想过端着咖啡过马路,喝咖啡就意味着小憩。也许很快又会是这样了?

12.04.2016

我并不孤独,外面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只有一杯咖啡在望,才会感到抚慰。咖啡甚至可以比作德国的安全屋,因为它就是他们的紧急出口、逃亡地点,因此也是基础食粮。德国每人每年平均饮用咖啡162升,连水(143升)甚或啤酒(107升)都比不上它。因此在咖啡上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出自德国人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德累斯顿家庭主妇Melitta Bentz(美利塔·本茨)在1908年发明了手持式咖啡过滤器 -- 简单地说,就是“美乐家过滤器”。Bentz女士也许就是受够了嵌满牙缝的咖啡渣子,因为她那个时代,咖啡还是按牛仔方式直接加水煮的。儿子学校作业本上的一张吸墨纸加上一个扎了孔的罐子,就是她的发明原型。(这里只顺便提一句:如今Melitta集团公司已经成为一家国际集团公司,雇员3300人-- 总裁是Melitta的曾孙。)

使用滤纸高温冲泡后,饮品的口味同时也得到很大改善,以至于由此产生了一整个文化:德意志传统例如咖啡小聚,也被称为咖啡闲聊。因为在这样的咖啡聚会上不仅有特大号的切块圆蛋糕,还有最新的八卦。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咖啡都是德国人工间休息的象征,是所有人的诃陀瑜伽,是职场和家庭的团队构建手段,也是一个独立的时间单位: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相当于至少半小时小憩,由此也比任何其他企业节假更好地调和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从来不会有人想到,要端着一杯滚烫咖啡出门走到街上去。为什么要这么干?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外卖咖啡”才第一次从美国传到德国,而从瑞士则传来了胶囊咖啡。从此有多达20个品种可供选择,点咖啡时要做的决策比贷款买房时还多。不过多数人的问题显然是,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买一公斤胶囊咖啡付出的代价要比买散装咖啡高出好多倍。这还不算环境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废弃包装物多达上千吨。仅仅为满足德国的咖啡纸杯消耗,每年就要砍伐250万棵树木。每小时有3.2万个这样的纸杯被扔进垃圾箱。在全德国,人们似乎都更希望有个送上一磅“好咖啡豆”的姑婆,而不是赠送当前流行的20种不同口味的胶囊咖啡礼盒的朋友。

不过,德国咖啡隧道的光明出口已经在望了。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以最传统的方式冲泡咖啡。“Pour Over”,手冲,代表着滴滤咖啡的回归,如今这种咖啡已经出现在柏林、汉堡和慕尼黑等地热门咖啡馆的菜单上,它指引我们走上瓷杯之路,回归我们咖啡文化的本源。回到咖啡终于又成为工间小憩的日子,咖啡在这里是如此简单,虽然有兴奋作用,却又令人如此放松,让人不再害怕埃丽卡姑姑美味黄油忌廉蛋糕里的1200卡路里,因为它与咖啡是如此般配,就像来自邻居们的最新八卦。▪

CONSTANZE KLEIS(康斯坦泽·克莱斯)居住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这位畅销书作家最喜欢加糖不加奶的咖啡,有喝剩的咖啡的话,冷的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