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中国寻求可信赖的伙伴”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Sebastian Heilmann(韩博天)教授谈中国总理李克强的访问与中德关系的发展。

30.05.2017
© Marco Urban - Sebastian Heilmann

自美国新总统执政并对传统外交政治联盟提出质疑以来,中德两国越走越近。李克强总理的此次访问是否与此有关联?

当前,相较于陷入极度紧张的跨大西洋关系,中德两国在重要的政治领域展现了更多共同点。两国的这些共同点,在全球的贸易与气候政策上展现得尤为突出,但也普遍存在于对全球多边规则体系进一步发展的认识之中。

李克强总理的到访也将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7月的国事访问做准备。中德政客之间近期十分深入的交流,当然与美国政府实施的不可预估的外交政策相关联。北京和柏林方面都同样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缺乏信任度、稳定性及长远性。

当前,中国似乎越来越将视角投向欧洲。中国人对德国与欧洲有何期待?

中国方面在欧洲和德国积极寻求可信赖的伙伴,以便保障自身利益。中国“新丝绸之路”倡议所伴随的跨欧亚大陆经济圈的设想隐晦地排除了美国的主导角色。“新丝绸之路”即使没有美国的参与也能够成功。中国的政治与金融外交正在果断和灵活地利用美国任性外交政策所带来的新回旋空间。

Trump上台后的几个月,中德关系究竟有哪些改变?在哪些议题上可能已经靠拢?

在那些对德国而言优先的行动领域与中国开展可信赖的合作,这也是联邦政府强烈的利益所在。当前,实质性脱离美国替而转向中国,这一点还无法在德国的外交政策中得到确证。但在最近的中德外交会晤中,双方所强调的坦诚与友谊十分引人注目。

自美国总统选举以来,中国方面也对德国开启了多层面的魅力攻势,这其中包括中国在电动汽车配额、政治基金会与非政府组织(NGO)的准入及打击网络犯罪等问题上的让步。中德两国间紧张关系最主要的策源地,即非政府组织的准入与电动汽车配额问题,已经通过过去几个月的让步型谈判得到了缓和。

但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在电动汽车配额问题上虽获得了中国高层的承诺,但部级层面的落实仍旧尚需时日。也就是说,配额问题被缓解了,或比原计划推迟执行。在非政府组织问题上也存在显著缓和:当前,德国的政治基金会已经在中国登记并获得准入,但具体的活动可能性仍不明确。此外,其他重要的非政府组织还在进一步等待其在中国的合法化。

中德关系及中国的对欧关系将如何发展?中国是否会对欧洲外交越来越重要?

作为一个难对付的、但可预测的外交伙伴,中国在未来的欧洲外交政策中很有可能扮演一个明显越发重要的角色。美国的外交政策越是陷入与德国及欧洲核心利益的紧张之中,德国与中国的协调也就越将获得更多重要性与紧密性。在7月的G20峰会上,假如美国走一条不同于欧洲和其他成员国家且无妥协诚意的单干路线的话,那么这将加速欧洲方面对其本就必要的外交战略的重新定位。

德国在哪些议题方面仍将与中国有差异?

在很多领域的差异仍将继续存在。有关德企或外企在中国的市场准入方面,在李克强的这次访问中并没有看到推进,两国对法治国家的理解也将继续保有差异。中德经济关系上不断增长的摩擦将会体现在网络政策上:在涉及中国市场中的数据保护及向中国行政机关或授权评级机构的申报数据方面,德企将受到相关风险的威胁。

中国政府正在极力推进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并建立起一个依靠大数据的评级与监管系统,这将深入影响经济生活。德国企业面临着丧失对敏感企业自有数据控制的危险。

©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