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荣誉对我是莫大的鼓舞”
勇于批判性思考——用人工智能学习德语:中国语言学家李媛荣获歌德奖章。

“我是个喜欢开拓新领域的人。”李媛如是说。多年来,这位中国教授在外语学习研究、改进中国德语教学法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始终走在创新前沿。这位专攻语言学的日耳曼学学者因“在跨文化理解领域的杰出贡献”获颁歌德奖章。2025 年 8 月 28 日,李媛将在魏玛举行的典礼上接受这一荣誉。该奖项由歌德学院每年颁发,以表彰在海外推广德语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卓越人士。
“这份荣誉对我和同事们是莫大的鼓舞,
它证明我在中德文化交流中的工作获得了认可与尊重。”李媛表示。“我希望通过自己作为桥梁建设者的角色,以及对科技文化交流的投入,能为中德关系与合作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用人工智能学习德语
目前,这位杭州浙江大学的德语教授正在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德语学习:“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实证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她解释道。该项目基于李媛及其团队收集的一套独特语料库——涵盖不同年龄层和学习阶段的中国德语学习者文本,用于分析常见错误模式。基于研究成果,她与浙大人工智能专家联合开发了一款智能反馈工具,目前正由德语专业学生测试,而对照组则接受传统教师反馈。“这个项目的跨学科合作极具启发性,不断拓宽我的视野。”李媛说。
她高中毕业时,最敬爱的老师曾建议她放弃英语、选择这门“小众语言”——德语。“学习越久,我越深陷于德语语言文化的魅力。”李媛说。硕士毕业后,她先任教于浙江大学,后于 2003 年前往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2008 年,她以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重返柏林,进行了一年半的博士后研究。“威廉·冯·洪堡有句名言:大学工作应在孤独与自由中进行。”她说。“独立研究并探索自己的学术路径,起初对我而言是巨大挑战——因为本科阶段从未受过相关训练。但在柏林期间,得益于导师和同行学者的鼎力支持,我从未感到孤立无援。”她尤其推崇每周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那里不仅能探讨我的课题、了解他人进展,更鼓励我们积极甚至批判性地提问。这种讨论文化至今仍让我受益匪浅。”
Dieses YouTube-Video kann in einem neuen Tab abgespielt werden
YouTube öffnen2011 年,李媛就任浙大教授。她开设了一门关于学术工作和研究方法的必修课,这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尚属首次。如今这门课程已成为全中国德语专业的标配。“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职业都至关重要。”现任浙大亚欧语言学院院长、德国研究所所长兼全球胜任力中心主任的李媛强调。她同时统领全国德语教材研发团队,其编撰的教材覆盖中国所有德语学习者。在她的推动下,中国大中小学的德语教学已实现根本性转变——从单一专业知识传授转向方法论能力、社会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的综合培养。李媛说,这包括培养学生以开放心态对待刻板印象,并具备批判性反思能力。

如今,德语已成为中国正规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全国约 200 所中小学开设德语课程。为提升德语学习热情,李媛近年来发起三项面向大中学生的竞赛,主题涵盖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治理等领域:“我们不仅要激发语言学习兴趣,更要引导青年关注全球性议题。”她至今与德国保持着密切学术联系,如与柏林工业大学定期举办联合研讨会。“两种文化视角的持续切换,能开启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使跨文化乃至超文化学习成为可能。”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