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际的事业
德国科研环境越来越受到国际研究人员的欢迎。原因有很多。
Emmanuelle Charpentier(艾曼纽·卡彭特)在其专业领域是出类拔萃的,这一点早就显现出来了,不过这位微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自在德国从事科研后,才真正开始成名。2012年这位法国学者接受了汉诺威医科大学的任命,两年之后,她来到亥姆霍兹布伦瑞克感染研究中心,接受了享有盛誉的洪堡基金会洪堡教席。这进一步推动了这位45岁的巴黎学者的事业发展。期间,她因为临床感染学的创新性工作而被多次嘉奖。仅在2015年一月,她就获得了三项大奖:生命科学突破奖,奖金300万美元;Ernst Jung医学奖,奖金30万欧元;路易·让泰医学奖,奖金65万欧元。
这是一个无比美妙的学术成就的故事,也为洪堡教席增添了光彩。这个教席是为国外顶尖科学家而设立,将高额科研奖励与最佳资助条件以及最优秀的科研基础设施相结合,它与国际顶尖大学竞争,从哈佛到牛津,再到上海。“我们与其他顶尖研究机构平起平坐,在申请者中很受欢迎”,洪堡基金会战略部Georg Scholl(格奥尔格·朔尔)说。Scholl认为,让某专业的明星学者从斯坦福到哈勒,或者从东京来到斯图加特并不光靠金钱,而是靠对德国科研质量的考量。哥廷根大学的洪堡教授,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化学家Alec Wodtke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德国对于他而言是一个科研还能够带来乐趣的地方,是个为自由思想者和技术科研存在的国家。
最近,显然还有其他给德国加分的地方。其中一点是国际性。在过去10年,来自国外的教师比例增加了52%。在大学外科研机构也呈现相同趋势 -- 在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大约有一半博士生来自国外。相反,也有很多德国科学家被吸引到其他遥远的地方。“在过去10年几乎45%的德国研究者在国外至少从事过三个月的科研工作”,联邦教育与研究部Christina Brüning(克里斯蒂娜·布吕宁)说。德国超过欧洲平均水平14%,还可以观察到的另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几年前抱怨的“智力外流”的情况似乎已经终止,越来越多的德国学者被吸引回国。比如Oliver Brock(奥利弗·布洛克),他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先锋之一,在海外任教10多年后,自2009年在柏林工业大学他曾经学习的地方任教,他仅仅是众多优秀回国人员之一。
很显然:德国对归国学者和外国科学家的吸引力与过去几年成功的、雄心勃勃的政治倡议活动有很大关系。还有一点很清楚,针对国外研究者的促进计划,比如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洪堡基金会的计划对科研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反之亦然,21300名德国科学家获得各种资助组织的资助前往海外。从实证调查看,德国科学家在这方面遥遥领先,是欧洲,甚至可能是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根据经合组织的一项调查,国际流动性强的学者总体看在摘引率高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也比待在家里的学者要多。
理科学者的国际化明显比文科学者强,特别是因为德语作为出版物语言仍然很重要。“化学、生物科学和物理学对外国科学家的吸引力尤其大”,Georg Scholl说。近年,法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活力。“文科类也强劲增长”,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INCHER)的Aylâ Neusel说。Aylâ Neusel和她在柏林洪堡大学的同事Andrä Wolter在一项名为“国际流动性和教授”的调查中调查在德国高校任职的外国籍教授的事业发展情况。
德国的热情好客现在也收获积极反应。在几年前还只有个别高校设立了“欢迎中心”,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这个机构,它们提供不同的服务,支持新到德国的学者。这个思想的转变对现在的繁荣景象应该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大部分申请来自中国和印度”,Georg Scholl说。俄罗斯和美国也是主要来源国。当然欧洲国家还是主要的。德国43%获得资助的外国学者来自欧洲国家。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感兴趣的学者有如此高的比例一点都不让高校研究学者Neusel感到吃惊:“在欧洲内部创造欧洲高校和科学空间以及流动性资助计划现在结出了硕果。”
所有人都受益于高度的国际化,因为混合团队不仅有不同学科背景,还有相互敬畏彼此的文化差异,这让研究的国际化变得非常丰富。“争取获得外国顶尖学者不仅是为了竞争和名誉,它还给高校带来其他的好处,包括新课题、新思维方式和跨文化能力。这些又让高校对于移民更具吸引力”,Aylâ Neusel报道说。
国外学者在德国的未来如何呢?Neusel问询了外国籍教授的未来计划,她获得了“非常令人吃惊的结果”。她说,这个结果也更进一步证实了德国的吸引力:69%的外籍学者希望长期留在德国,18%尚未决定,仅13%的学者计划再次到国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