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未来模式:合作社

合作社在德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当前面临的挑战也可以通过“合作式企业”很好地解决。

21.02.2017
© Ingo Bartussek/fotolia - Cooperatives

一个德国的成功故事:早在19世纪中叶,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弗里德里希·威廉·赖夫艾森)和Herman Schulze-Delitzsch(赫尔曼·舒尔茨-德里奇)几乎同时创办了最早的合作社,也就是把那些以自我救助、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为原则、追求共同目标的人联合起来。如今,德国共有7500多家合作社,成员约2000万,并仍在增长。因为合作社与其他的公司形式不同,它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在这种团结的共同体中,人们的主要动力是社会公正和生态。在一家合作社中,成员常常既是雇员同时也是顾客。如今,这种模式不仅在农业、银行业和商业领域发挥作用,它还为能源转换、难民潮和住房短缺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以下是三个例子。

弗里德里希-威廉·赖夫艾森能源注册合作社(Friedrich-Wilhelm Raiffeisen Energie eG),艾兴策尔

2016年这家注册合作社(eG)在富尔达县将霍夫比伯风电场投入运营,这家风电场年发电约1800万千瓦时。这将有益于环境,合作社成员将获得收益,地方财政也将获益。租赁费和营业税将在未来几年中为霍夫比伯镇带来约260万欧元的财政收入。这个想法非常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有近190名成员参加合作社,投资270万欧元。引入一个资本雄厚的合作伙伴的计划由此可以放弃了。

施普林特注册合作社(SprInt eG),伍珀塔尔

2015年底,这个最初由伍珀塔尔慈善组织迪阿科尼(Diakonie)发起的语言和融入中介项目(施普林特)因为需求不断增长而组建成合作社。目的是:更高效地为移民提供参与和获得工作及教育的可能性。目前,有450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在使用这种由受过专门教育、持证上岗的语言和融入中介人员提供的服务。上述部门和机构除了公共管理部门、劳动和卫生部门之外还包括青年救助机构、医院、学校以及法院。不仅顾客从中获益,作为雇员参与工作的合作社成员也从中获益。

沃吉诺注册合作社(Wogeno eG),慕尼黑

早在1993年,沃吉诺就在慕尼黑成立了,为成员提供社会性的、生态的,如今还要强调是人们负担得起的住房。从这些数字就能看出这个想法多么具有说服力:4年前这个合作社共有1900名成员,提供239套住房。现在数字翻了一番:3800名成员,540套住房。

© www.deutschlan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