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谁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赢家

上海科技大学的德国人工智能研究学者Sören Schwertfeger谈中国的攻势与德国的战略。

28.01.2019
人脸识别在中国早已随处可见
人脸识别在中国早已随处可见 © ekkasit919/stock.adobe.com

Schwertfeger教授先生,中国计划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军者,并且正在大力推进此计划。作为上海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您正是在该领域从事研究。有鉴于此,您一定有着天堂般的工作条件。
在资金配套方面,我在上海科技大学确实有十分舒适宽松的条件,还有大学周边的环境,如张江高科技园区,那里有许多知名的国际企业与初创公司,与其能建立有不少有意思的交流,也会产生合作机会和灵感。再者,这里的大学生也是全中国最好的,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但作为外国教授也会遇到一些在欧洲或美国肯定容易得多的事情,如中国的项目申请几乎仅使用中文,法律方面的障碍也同样限制着外国人,此外还有网络审查、空气污染与国家监控。一切事务都有其利弊。

Sören Schwertfeger,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Sören Schwertfeger,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 privat

为了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德国在去年通过了“人工智能战略”。这一开端的成功前景如何?
德国联邦政府能将人工智能认可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一点很好。该战略确定的行动领域,我也十分认可。但是,该战略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诸多因素。我们必须出台创新友好型的法律,必须对初创企业给予更多资助,也必须对相关的教育与研究进行投资。为此,德国将在2025年前投入30亿欧元,但中国与美国所宣布的相应支出要远高于此。到2021年,单单上海一座城市就将为人工智能提供130亿欧元的投资资金。由此我们就得问了,德国是否也该为人工智能这一未来技术进行更多的投资。

欧洲与人比肩而立
Sören Schwertfeger,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您既在欧洲,也在中国和美国有从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的经历,请您作一下国际比较,如何看待这三个区位的优势与短板?
长期以来,美国不仅主导了互联网业务,而且还拥有几家极具创新能力并且资金雄厚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大量投资。此外,美国的大学研究也十分出色,且与很多公司联系紧密。

中国拥有巨大的人才库,许多大学几乎都已经跳上了人工智能“列车”。就平均水平而言,中国教育的平均程度肯定未达到欧洲的水平。但中国的条件非常优越:这里有大量的投资,有政府机构大力的支持以及在不同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大型公司,如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

欧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方面可与美国并肩而立,但在成果转化为有市场能力的产品方面乏力。德国与欧洲对于研究的资助十分良好,比如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Horizon 2020-Programm)。看来我们有必要考虑,是否可通过提高人工智能立项申请的获批比例,来资助该领域更多的研究团队。 

德国与欧洲都非常重视数据保护,这与中国相比是否是一项劣势?
数据对于人工智能至关重要,只有当软件能够借助大量的训练数据得到优化时,许多项目才会产生意义。问题在于,这些往往是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获取、存储并将这些数据用于研究与经济目的,就会与数据保护构成冲突。

中国在这一领域奉行后期监管的策略。一开始公司和研究人员可自由处理,几年后也许就会出台相应的法规。

相反,数据保护在欧洲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因此某些研究计划就会在数据获取与使用上遇到困难。至少人们应该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消除数据缺乏的困境。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Wolfgang Wahlster教授甚至将数据保护视为一大优势
Wahlster教授针对的肯定是数据保护在全球将越来越重要这一点。由于欧洲的公司已经对数据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国外竞争者相比它们在国际上就会拥有在知识与信任方面的优势。

采访:Martin Orth

© www.deutschland.de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regular information about Germany? Subscribe her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