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咖啡之国
对在咖啡馆小憩半会儿的热情联结着欧洲人。咖啡文化掠影。
谁如果在平日上午11点左右走进柏林较有名的咖啡馆,肯定会感到吃惊。这座城市难道没有人工作吗?看到爆满的座位,人们不禁会这么问自己。为了挽救柏林人的声誉,可以推测说,这些人就是在咖啡馆里工作的。他们肯定是记者、作家或者艺术家,希望在咖啡馆的氛围里获取灵感,然后赶回家完成自己的作品。柏林是一座创意者之城,一座政治家、游说人、学生和游客的城市,在咖啡馆可以碰到所有这些人。如果运气好,一杯咖啡和卡布奇诺还会比共和国其他地方便宜。
柏林、汉堡或者慕尼黑虽然没有像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或者其他受哈布斯堡王朝上百年浸润的城市那样的咖啡馆文化。但是它们和其他德国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咖啡馆珍宝。在慕尼黑是城市咖啡馆,有点另类的Baader咖啡馆或者很传统的、位于宫殿花园旁的Tambosi;在汉堡有市中心的巴黎咖啡馆或者很多在卡罗区的咖啡馆;在柏林则是爱因斯坦咖啡馆或者文学之家咖啡馆。
几年前,在德国要找到一个好咖啡馆是很难的。内行人讽刺说,意大利任何一个高速公路休息站的咖啡都比德国的好喝。而且卡布奇诺咖啡端出来虽并不一定有打得有型的惯奶油,但肯定有膏状的牛奶泡沫,这也是生活中经历的“意大利元素”教我们的,“意大利元素”随着浓缩咖啡机势不可挡的兴盛也能在家里体验到。现在很多咖啡馆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或者提供特殊烘焙的咖啡,比如柏林的Barcomi’s咖啡馆,慕尼黑的香味咖啡馆。也有越来越多的咖啡烘焙厂开设了自带的咖啡商店,不过在那里,对于绝对的行家而言,享受咖啡比气氛更重要,人们是来品尝咖啡,而不是来聊天或看书的。
但是,在古老的咖啡馆主要就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为了气氛。在柏林的“黄金二十年”,没有咖啡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在纪念教堂对面的“浪漫咖啡馆”或者Größenwahn咖啡馆曾经是艺术家的客厅,波西米亚风格的人群的生活空间。作家和记者如Joseph Roth(约瑟夫·罗斯)、Erich Kästner(埃里希·凯斯特纳)和Egon Erwin Kisch(埃贡·埃尔温·基希)也曾在那里交往,还有艺术家如Max Liebermann(马克斯×利伯曼)和演员Lotte Lenya(罗蒂·兰雅)。如果钱不多,还可以在那里点一杯咖啡(加朗姆酒)免费看上几个小时的报纸,没完没了地发牢骚,谴责小气的出版人,给提批评意见的读者贴上天才阻挠者标签,或者滔滔不绝地抱怨文学者圈子那些常常是与经济有关的不爽之事。这种欧洲古老的咖啡馆文化的形式仍被保存着下来,也许还能感受到一点罗马Greco咖啡馆、马德里Gijón咖啡馆、巴黎Procope咖啡馆或者慕尼黑Luitpold咖啡馆的味道。现在还总能在这里读到报纸,不过头号咖啡伴侣当然已是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了。
在德国大城市,特别是收入高的年轻家庭居住的贵族化城区还有一个新现象:儿童咖啡馆。在那里,父母们喝着拿铁咖啡,小朋友们则把里面的设施有条理地拆开,但却没有人会去投诉。像这样带有咖啡区域的室内游乐场所越来越多,那里弥漫着新鲜出炉的华夫饼的香味,大城市孩子心爱的食品的香味,那里非常吵闹,任何谈话都是徒劳。那里,也只有在那里,新发明的时尚咖啡 -- 拿铁玛琪朵才有了意义。带点咖啡味的热牛奶事实上也是儿童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