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新闻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假新闻、社交网络僵尸、受到威胁的新闻自由--主流媒体可以如何应对这些发展趋势?“德国之声”负责人Peter Limbourg对此给出答案。

19.06.2017
DW-Intendant Peter Limbourg
DW-Intendant Peter Limbourg © DW/M. Müller - DW-Intendant Peter Limbourg

德国。6月19-21日,“德国之声”在波恩主办全球媒体论坛(GMF),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名记者、媒体专家、政界、文化界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参会。“德国之声”负责人Peter Limbourg在访谈中谈到关于社交媒体带给新闻业的祸和福。他说出了一个令人不悦的真相。

Limbourg先生,2017年全球媒体论坛的口号是“认同与多样性”,您能简要解释一下会议的这个主题吗?

我们用2017年的这个主题邀请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客人来讨论日益多样化世界中问题的解决思路,这个世界在很多方面很不确定。身份和多样性是我们在“The Place made for Minds”这个口号下希望与全世界众多不同影响力施加者和带来改变的人们进行讨论的关键概念。

媒体如何在“后真相时代”重新赢回信任?主流媒体已经被社交媒体的内在动力碾压了吗?

不能对媒体一概而论。我们通过作为记者而服务的目标人群来定义自身。地方报纸不会这么快遇到可信度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媒体人和用户距离很近。有的门户网站上有勇敢的记者揭露某个独裁政府行径,这样的网站也总能拥有忠实的读者。

所谓的“后真相时代”为知名报纸,如《纽约时报》或者《华盛顿邮报》带来了持续增加的订阅者。很多人感到急需大量信息时,就转向可信的品牌媒体。

我们记者必须每天证明,我们的用户能够相信我们。这并非新认识,但是我们现在必须为此做得更多。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使用数字传播渠道的阶段,它还没有清晰的游戏规则。一方面,我们欢迎能更快更好获得信息的新手段,这使得我们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获得重要性。但由于通过社交媒体,每个人可以毫无过滤地散布他想散布的信息,很多不真实的信息和胡言乱语就传播开来。我们将在全球媒体大会同与会者讨论他们透过不同视角取得的经验。恰恰是针对社交媒体,人们肯定会有有意思的想法,这些想法能让世界所有地区和媒体市场的传统媒体获益。

很多编辑部用事实攻势来抵抗民粹主义。这个够吗?如何影响那些将事实视为“撒谎新闻媒体”的“宣传”而拒绝接受的人群?毕竟每个人都能在互联网找到能证明他个人世界观的匹配的渠道。

这些媒体不可能给所有的人传达同一种讯息,这样挺好。在一个正常运作的系统里总有不同观点和视角的位置。媒体的任务是,始终为用户提供独立的、尽可能客观的服务。这就必须有大量愿意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出版物、广播电视台和门户。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媒体人所展开的讨论,用户看关键事物的眼光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为了赢回对媒体具有批判眼光的用户,如果出现错误,媒体人进行最低限度的自我批评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一个真相是,人恐怕不能将任何其他人从他们自己设置的滤泡中拉出来。

社交媒体僵尸操纵舆论和影响选举的危险有多大?

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多。可能的危险无法精确估量。只要人们想一下黑客攻击的纯技术可能性,就必须感到担心,不论是医院里救人的软件受攻击而瘫痪,或是在一个人口密集区域出现断电。可惜这已经成为必须进行探讨的现实危险。抗击社交网络僵尸的最好手段是拥有能使社交媒体用户和整个公共领域提高敏感性的新闻媒体。

全球媒体论坛的另一个重点是新闻业的人工智能。写文机器人早就开始制作体育、财经和天气新闻了。这是祸还是福?

没有一台机器能够调查一段历史,或者通俗、突出地讲述头条标题后面人的因素。如果只是纯粹搜集天气数据或股票数字,自动化当然很有帮助,而且节省时间。没错,它可以为记者们创造时间去调查某些主题,撰写分析文章或者澄清背景信息。

记者工作环境的数字化是无法阻挡的,这也有很明显的好处。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能与如此多的人进行真实对话。这是去了解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评价、哪些主题对世界哪些人重要等问题的绝好机会。这些直接的反馈对于像“德国之声”这样的国际广播电视台尤其重要。“德国之声”需要真实的故事,而不是由算法制造的故事。我们在100多个国家有驻外记者,他们报道当地的现实。很多节目通过我们在全世界的频道,从电视到Twitter、到Facebook、再到Instagram,得到了传播。

关键不是传播的方式而是内容。新闻业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归类和评价不可或缺。

2017619-21日,全球媒体论坛,波恩

© www.deutschlan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