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战后时代 – 从冷战到和平革命

20世纪欧洲史掠影

11.06.2014
©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 Berlin 1989

分裂世界里的冷战

1949年

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了第一枚核弹,由此成为核大国,与美国平起平坐。这是一场军备竞赛的开始,它赋予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一种新的维度。随着1950年夏朝鲜战争的爆发,东西方冲突首次面临突变成一场热战的危险。结果是,西方国家决定重新武装西德,并最终于1955年在北约框架里实现。民主德国于1956年加入了华约。德国成为了冷战的一个焦点。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和平共处”这个关键词,斯大林的接班人赫鲁晓夫1956年释放出承认现状的信号。但是,也恰恰是他,试图把西方国家从分裂的柏林赶出去。当民主德国面对涌入西柏林的难民潮而发生流血的危险时,莫斯科在统一社会党的敦促下,决定封死通往自由西方的最后的漏洞。

1961年8月13日的柏林墙建造拯救了统一社会党的专政,并凝固了德国的分裂。冷战的冲突发源地以东德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得到缓和,但是,苏联1962年10月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把全世界带到了核战的悬崖边。其后,东西方两个集团认识到,只有相互承认现状,辅以缓和进程,才能避免核战之地狱。

 

东方集团里的起义

 1953年

1956年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届党代会上,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的罪行。短时间里,萌发了人民对苏联共产党人进行变革的希望。在波兰,1956年秋的大游行把Wladystaw Gomulka(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推上了掌权的位置。他终结了强制集体化,向教会开放自由空间,并抑制国家安全机关。在波兰,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未受动摇,但是在匈牙利却发生了市民阶级的民主革命,在这场革命过程中,共产党改革派人物lmre Nagy(伊姆雷·纳吉)作为匈牙利的多党合作政府总理,宣布退出华约。莫斯科对此做出的回应便是军事干预。在民主德国,1953年6月17日发生的一次人民起义被苏联坦克镇压之后,Walter Ulbricht(瓦尔特·乌布利希)利用这一时刻对批评人士进行清算。当华约的坦克196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时,他也站在克林姆林宫一边。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在波兰形成了日益强大的反对派,经斗争,在1980年独立的工会“团结工会”获得承认,并在不久以后就拥有1000万名会员。然而,在莫斯科的压力之下,波兰总理Wojciech Jaruzelski(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在1981年底宣布在国内实行军事戒严,并镇压了该工会。虽然在去斯大林化过程中,共产党专政的公开暴力和恐怖气氛终结了,但实际存在或臆想中的政治反对派最后遭到了迫害、瓦解或逮捕。

 

经济体制竞赛

1957年

“你们日子从未有现在这样好过!”英国首相Harold Macmillan(哈罗德∙麦克米伦)1957年为其同胞写入宾客题词册的内容,也适用于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奇迹”自1950年代以来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富裕、充分就业和不断上涨的工资。消费社会和社会福利国家不仅是西德民主政体的稳定之锚,而且,东西方两个政治阵营都在通过允诺改善生活状况以赢得民众的赞同。但是,在东方集团,供给方面的危机随处可见。“我们今天工作的方式,就是我们明天生活的方式”,这是最终未能实现的、对未来的承诺。尽管有着这一切的赤字,苏联的经济体制还是在很长时期里既让人们期待,又让人们担心。当苏联于1957年将第一颗卫星发射入太空时,西方因莫斯科的技术和军事潜力而吃惊不小。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标志着无限的增长结束以及西方的失业人数增长时,联邦德国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体制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在东方集团,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夜,出现了致命的路线变化。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住宅建设和消费之中,旨在企求民众赞同的社会成就是由西方贷款融资的。日益增加的过度负债以及日益疲弱的经济激化了经济状况,它导致共产党政体在1980年代陷入深渊。

 

西欧的自由化过程

1968年

伴随西方日益提高的富裕程度的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与文化变迁。希望个人自由和自我发展的声音日益响亮。借助于摇滚乐、长发和牛仔裤,战后的年轻一代挑战旧有权威。在1960年代,青年运动被政治化了。1968年,许多地方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在法国和意大利,大学生们一度与工人们走到一起。抗议行动主要针对美国的对越战争以及僵化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

许多示威游行者梦想着一场大变革。在西德,人们比此前更密集地反思过去的纳粹统治。政府对示威游行很吃惊,一开始以警察力量来应对。一个极端化的左翼少数派看到一种新的法西斯主义蓄势待发。在1970年代,意大利和西德小型团体转入地下,以便用恐怖行动来推翻“体制”。最终,西方的政治体制成功地把反抗的青年融入进来。西方的文化变迁并未止步于铁幕。毕竟中东欧的年轻人通过“布拉格之春”拥有了自己的“1968”。但是,东方的政治体制缺乏真正的力量,未能把日益个体化和自信的年轻人纳入体制中。由此在那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大。

 

缓和政策

 1972年

在1962年的古巴危机之后,美国与苏联致力于缓和。包括在西德,人们认为德国问题只有在欧洲框架里才能解决的信念在增长。勃兰特政府在与苏联和波兰的放弃武力协议中事实上承认奥得河-尼斯河边境,以及在柏林签署的四国协议,为1972年签署两德关系基础条约奠定了基础。

在20多年互不对话之后,两个德国通过这份条约调整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对事实上承认的回报,东柏林放宽了两德之间的旅行往来以及家庭团聚。波恩致力于“以接触促转变”,东柏林则在同等程度上认为这是一场“穿着毡鞋的侵略”,并脱离了到那时为止所宣传的争取德国统一的目标。1975年,缓和政策在欧洲伴随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在赫尔辛基签订的《最后文件》而达到其顶峰。文件签署国承诺采取军事领域的信任建立措施,以便维护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在东方集团国家,果敢人士根据文件的文字表述,要求获得其中所承诺的自由权利。一个最早的、不容漠视的信号是两年后在捷克斯洛伐克通过的《77宪章》。

其倡导者们于1989年引领了反对该政体的“天鹅绒革命”,由此,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进程原本想巩固共产党政体现状,而事实上却促进了其沉沦。

 

和平革命

1989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是以迈向民主的趋势为特征的,这一趋势先是包括了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的威权政体,但似乎止步于铁幕。1980年代初,新一轮军备竞赛以及苏联的阿富汗战争,导致了两个集团之间以及共产党权力范围内部的僵持。从1986年开始,苏联共产党总书记Michail Gorbatschow(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避免体制的崩溃。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执政者拒绝开放与改革。相反,在波兰,政府重新承认团结工会,而且使得反对派在1989年8月首次半自由的选举中获胜。在匈牙利,共产党改革派在反对派的驱动下,为实施民主政治铺平了道路。

9月匈牙利与奥地利边境开放,铁幕随之倒下,这使得民主德国的最终危机更加尖锐,在这场危机中,大规模的逃亡行动以及越来越强有力的示威游行迫使统一社会党领导层在秋季下台。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倒塌成为了反对欧洲共产党专政的和平革命的象征,但革命在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被暴力的阴影所笼罩。南斯拉夫的解体也是悲剧性的,它导致了一场血腥的内战。1991年8月,莫斯科的共产党政变领导人试图扭转时局,但他们在民众的抵制下失败了,民众最终在12月欢庆苏联的终结。

 

变革、觉醒、新开端

1990年

中东欧的和平革命铺平了克服欧洲分裂的道路。早在1990年10月3日,德国在与邻国取得一致情况下,实现了统一。不久以后又致力于迈向欧洲一体化的步骤。在签订建立共同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协议之后,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根据该条约,欧洲共同体通过一项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及在司法与内政领域的合作发展成了欧洲联盟。作为共同成长的象征,从2002年起引入了欧元,先是在12个欧洲国家,作为共同的支付手段。在1990年代,后共产党国家渴望迅速加入欧盟。在这些国家里,这一要求是广泛的社会共识。人们希望由此既能参与欧洲的自由与民主的文化,又能分享西方的富裕。此外,对于许多人而言,加入欧盟的要求是改革发动机,以便使自己国家的民主转型不至于陷入停滞。

最后,加入欧盟以及北约被视作重新赢得国家主权的保障。2004年5月1日,8个前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被接纳入欧盟。欧洲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统一、更民主和更乐见未来。

 

欧洲作为挑战

 2004年

在因战争而变得荒芜的大陆上,一个统一的欧洲的愿景赢得了广泛的吸引力,它为其公民保障和平、稳定与富裕。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以及共产党集团的新威胁给了过去的死敌们力量,从1950年代开始先是在西欧建立一个共同的市场。对此,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法德和解,它证明敌对形象是可以改变的。反对共产党专政的和平革命赋予了欧洲理念以新的力量,这个理念通过2004年欧盟东扩达到一个新高峰。不过,欧洲意识仍然落后于迅速的政治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它一夜之间使得欧盟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内部市场。只是费了力气,欧盟才承担起和平力量的角色,此前在1990年代,它没能终结前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种族清洗”。而且,它还仍然缺乏应对日益增长的欧洲怀疑态度的方案,这种疑欧情绪得到了2008年以来严重金融危机的助推,并且推动了新的民族主义与保护主义。题为“极端时代的独裁与民主 – 20世纪欧洲史掠影”展览让人们了解过去100年的欧洲史,它旨在表明,除了统一的、社会的欧洲,没有任何其他选项,而且,与20世纪欧洲史上的各次深渊相比,当前的所有问题都是可以、也是必须解决的。

© „Diktatur und Demokratie im ­Zeitalter der Extreme“, Bundesstiftung zur Aufarbeitung der SED-Diktatur www.bundesstiftung-aufarbeitung.de/ausstellung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