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我们需要各层次的顶尖人才”

对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Jochem Heizmann教授的采访,谈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再教育及个人发展。

07.07.2016

Heizmann(海兹曼)教授,大众集团是中国最成功的车企之一。您能不能首先列举一些数字和事实,以便我们的中国读者能对各个方面有所了解。

中国对于整个大众集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首批在中国的国外汽车制造商之一,早在30多年前我们就与我们的中国伙伴在当地进行生产。能够成为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锋之一,我们倍感自豪。因为在2015年,凭借350多万辆的汽车销售量,大众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量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单独市场。在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凭借955500辆的汽车销售量甚至创造了第一季度的销售额记录。但是,这些在客户方面取得的成果离不开与我们的合资伙伴上汽集团(SAIC)与中国一汽(FAW)的紧密合作。与上汽集团合作,我们生产大众与斯柯达车型。与长春中国一汽,我们除同样生产大众车型之外,还生产奥迪车型,其他品牌则都为进口。但还不能仅看销售数字,对于我们而言,人力资源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我们也希望成为全中国20个基地95000名员工的顶级雇主。此外,我们的车辆产品完全针对我们顾客的需求与愿望。在未来,我们也希望通过在电动汽车领域多样化的创新及数字服务产品的联网,从一家纯汽车制造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把中国视为新技术和创新的孵化器。塑造移动的未来,意味着向我们在中国获得的经验学习。

拥有95000名员工,不断创建新的工厂,技能培训、教育与个人发展对集团来说发挥着核心作用。在这方面您是如何做的?

正如已经提到那样:对于我们而言,人力资源处于核心地位 -- 无论作为我们与之密切相关并负有责任的社会一员,还是作为客户或是员工。这是我们早在2013年就提出的“以人为本战略”的基石,这也是我们大众公司“2025战略”的基石。员工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与基石,对此,从有关员工职业教育、再教育及个人发展到高层管理这些已经经受考验的理念,我们都已按照当地的需求进行了调整。我们已经在中国针对不同的职业群体成立了三家学院。已有5年历史的首家学院是采购学院,而去年成立的学院面向质量保障。至今已有2500多名学员参加了125项不同的培训。我们以此有针对性地促进当地人才的发展。

大众是首批在中国引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企业之一。这一德国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对于在中国的大众,这一双元职业教育与再教育在当下扮演什么角色?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首先,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对受训者的责任;其次,职业教育也因此直接在企业进行;最后,职业教育以实践为导向并注重提升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大众是首批将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一德国模式引入中国的企业之一。在中德汽车职教联盟框架内,中国已总共有25所学校参与,从2011年起,这些学校的140名教师给约3000名学生上课,2016年约有800名毕业生,这一成果也呈现于大众集团的全球联盟。每年,大约有40名最佳受训生获得表彰。在过去几年中,获表彰者中每年至少有4名中国毕业生。

在这方面,是否有中德员工的交流?

相关的交流,特别是在两家合资企业中已有30多年,这也是成功合作的基石。当然,相关的交流也是双向的,因为德国同事也非常有兴趣了解中国的工作环境、日常生活与文化。我们有工厂与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比如亚琛工大与清华大学间的车辆工程或工业工程专业、不伦瑞克工业大学与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的硕士双学位项目。

除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之外,大众也在促进顶尖人才的发展,比如在同济大学设立的基金教席。大众有无在人事方面从中获益?

在所有层次与专业领域,大众都需要顶尖人才。我们的高校合作涵盖了教学、研究与员工招募。携手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奥迪(中国)与大众集团(中国)研发部都会对优秀论文与构想进行表彰。为了进一步支持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2003年设立了中国培训生项目。在这方面,我们有大量例子可以说明,这些员工是如何从大众的培训生发展成为当前的高层管理人员。

从2004年起,您本人也开始在同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您有哪些体会?

不仅是我本人,整个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都与同济大学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 并且在很多层面。我们会与相关机构的领导层定期交换意见,基金教席刚才已经提到过了。促进这些雄心勃勃并且十分好学的大学生的发展,对于我们尤其重要。这些年轻的毕业生拥有高学历及杰出的技能。在所有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存在很高的文化自信。对此我十分珍视,作为企业,我们也能从中获益颇多。

采访人:Martin 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