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中国人“网”聚一堂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通过新的“中国留德校友”(DACH)活动促进留德的中国学生、学者和校友建立网络。项目和若干校友介绍。作者:赫尔曼•霍斯特考特

Hermann Horstkotte, 13.08.2012
© DAAD

去年年底,应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邀请,80名中国学生代表、学者和生活在德国的校友在波恩汇聚一堂,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的建设。多年来,中国人始终是在德外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群体,目前有23000人。现在,通过“中国留德校友”(DACH)项目,留学生和在德国工作的学者们在返回中国前就能加入这一网络,从而持续地增进两国间的联系。

“听前辈们讲述自己的成功故事,包括如何适应困难以及克服这些困难,这将给留学生很大帮助”,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负责中国事务的赵潇说道。他从去年开始在科隆、斯图加特和其他大学城组织新生和毕业生见面会。现在,他负责管理新的“中国留德校友”项目。“我们希望留学生和学者们在德期间就已经了解了我们这个网络,并成为活跃的成员。”

辜学武

在波恩大学执掌国际关系教席。在武汉拿到第一个学位后,他来到德国,在科隆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并在波恩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他自2009年起在波恩担任新组建的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的创始人和首任院长。

胡滨

在多特蒙德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担任工程师和团队领导人。她从吉林省的一所实验中学毕业后,于2003年至2009年在科隆应用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车辆技术。她有关排放的考试论文是基于她在斯图加特戴姆勒公司的实际研究撰写的。

张逸讷

早在30年前,在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接受培训后就来到德国学习材料学。通过工程师考试后,他曾在研究所和工业界工作。2001年,张先生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从中国和东南亚向欧洲进口高科技产品。

郭宇峰(音译)

自辽宁沈阳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后,在帕特博恩大学的动态智能系统国际研究生院接受了德国精英课程教育。2005年,他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时年27岁。此后,郭先生在柏林的汉莎系统公司从事软件开发,这是一家居全球领导地位的企业,为航空业提供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赵倩茹

在汉堡的中国银行就职。1997年,她在武汉的中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获学士学位。此后,她曾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在奥尔登堡大学经济学双学位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和商务双硕士学位。就学期间,赵女士曾作为外国青年学者的代表参加奥尔登堡大学学生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