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 万人面临的无形威胁
德国外交部在全球范围内支持清除战争遗留爆炸物,以保护当前及过往冲突地带平民的安全。
在外交部,艾克·赫塞尔巴特 (Eike Hesselbarth) 负责协调人道主义扫雷工作——这项工作融合了人道主义援助、外交和技术等多个领域。
赫塞尔巴特先生,全球仍有约 6000 万人生活在受地雷或未爆弹药日常威胁的区域。为何在人道援助持续开展的情况下,威胁依然如此严峻?
一方面,当前持续冲突中使用的弹药可能产生未爆弹——例如俄罗斯袭击乌克兰时使用的火箭弹。另一方面,历史冲突遗留的爆炸物如地雷、未引爆炸弹或炮弹,即便数十年后仍深埋地下。这些引信通常仍处于待发状态,轻微震动就足以引爆反坦克榴弹炮。在乌克兰、叙利亚或阿富汗等国,散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地雷和未爆弹药。其中既有刻意布设的,也有袭击后残留的。尽管德国和其他捐助国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清除工作仍常因资金不足或安全局势受限。
德国外交部如何助力改善全球局势?
德国是全球扫雷与清除战争遗留爆炸物的主要资助国之一。德国外交部通过专业非政府组织资助人道主义扫雷行动。其依据是 1997 年的《渥太华公约》,德国在该公约中承诺不使用或制造地雷,并帮助受影响的国家消除地雷造成的人道主义后果。所有项目均遵循人道主义原则实施:保持中立性与独立性,优先聚焦需求最紧迫的地区。
当前重点行动区域有哪些?
基于联合国最新需求评估,德国当前重点资助叙利亚、乌克兰及加沙等地的项目。援助形式涵盖从校园风险预防教育、实地扫雷作业到未爆弹药爆炸受害者医疗救助的全链条服务。
现代扫雷技术有何创新?
除传统金属探测器外,如今更运用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划定危险区域。数字地图和人工智能有助于分析疑似危险区域,但只有经过现场人员检查,才能确认清理后的区域是否安全。为此,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机构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新技术尚无法完全替代实地扫雷团队的核心作用。
人物简介
外交官艾克·赫塞尔巴特出生于 1987 年,曾在私营企业工作,后进入高级外交部门任职。他在外交部负责人道主义援助与扫雷事务,率领团队协调清理战争遗留爆炸物的国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