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全球性的课堂

个性化、不受时空限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启了全新的可能性,并逐步靠近一个旧时的理想。

28.09.2016

在世界各地,人们早已做出判断:数字化开启了新的机遇。数字化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和通讯行为。相应地,互联网和大数据也改变着教育体系,这远远不止是中小学和大学配备平板电脑和智能白板这么简单。教育因数字化而发生的深刻变化只有当年印刷术的出现或普遍义务教育的引入可与之相提并论。日常教育中的数字化意味着:教育的门槛被打破,每个人个性化定制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总体而言,人们将更容易在庞大的教育资源中找到各自的所需。

19世纪伟大的教育改革家Wilhelm von Humboldt(威廉·冯·洪堡)倡导把“全民教育”作为自主生活的基础,并创造了普通学校制度。他长期未能实现的理想是:优秀的人能不断深造,无论其出生如何。有了数字化教育的社会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近这个理想,但迄今还存在地域差异。

比如在乌拉圭,政府在所有公立学校的数学课上引入了互动软件。软件先确认每个学生的不同熟练程度,然后给他布置合适的练习题。根据学习的进度,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出现问题时,系统会对计算错误进行讲解。这样就诞生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生不再被迫适应教材,而是让学习软件来适应学生。这套名为“Bettermarks” 的软件意在减少要求过低、要求过高、厌倦无聊和学习压力等情况。有了软件的协助,教师能把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而非教学内容,他们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帮助,包括解决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或个人问题。

数学学习软件“Bettermarks”是在柏林开发的,目前德国有大约400所中小学使用该软件。还可能有更多的学校加入使用行列,但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数字化教学绝不是额外负担,而是能帮忙解决许多教育学难题,这显然还需要假以时日。

举个例子: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大卫·巴迪学校约80%的学生每天获得一份“免费午餐”。这些学生通常来自社会弱势家庭,大多有移民背景,并在学习上需要很多帮助。一段时间以来,他们除了免费午餐之外,还能获得一门度身定制的课程。这个项目名为“新课堂”(New Classrooms),它依托的是数字化教学单元,而非传统课堂教学,为每个学生补习,提高知识水平。在整整一个楼面的空间里,约90名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学习:有人看视频,有人使用学习软件,还有人分组学习或与教师交流。

柏林的初创公司Sofatutor在网上提供13000多个覆盖所有中小学课程的辅导视频,德国类似这样的成功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可能性。卡塞尔的奥斯卡·冯·米勒职校等学校基于与“新课堂”相似的理念,依托广泛的数字化支持,成果丰硕。比如“玻璃课堂”(Glassrooms)项目,它提供了一种环境,可以在其中虚拟维修农用设备。在职业教育中,主要是对虚拟学习环境进行实验。学员们能通过这种方式学到必要的技术,而不需要昂贵的机械。印刷工业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学员们现在能借助平板电脑虚拟观察正在运转的印刷机内部,而这没有数字化技术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数字化教育也带来风险:学生和教师的教学会在互联网上留下许多明显的痕迹,而这些数据有可能会被滥用。因此,必须为更多的数据主权构建法律框架,并同时启动对教师和学生数字化能力的合格培训。但是首先需要的是创新的勇气。▪

Ralph Müller-Eiselt(拉尔夫·穆勒-艾瑟尔特)在贝塔斯曼基金会领导“参与数字化世界”项目,也是《数字化教育革命》(Die digitale Bildungsrevolution)一书的合著者。Julia Behrens(尤莉亚·贝伦斯)在贝塔斯曼基金会负责“数字化教育监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