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缝纫: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家裁缝工坊展现了多元文化如何促进成功:来自许多国家的人们在这里合作,从而丰富了业务。  

Constanze Kleis , 11.11.2025
强大的团队:总经理克劳迪娅·弗里克(中)与裁缝捷季安娜·科雷尼夫斯卡(左)、雷哈尼·海达里
强大的团队:总经理克劳迪娅·弗里克(中)与裁缝捷季安娜·科雷尼夫斯卡(左)、雷哈尼·海达里 © Tim Wegner

技术人才短缺如何破解?在法兰克福,时装设计师兼定制裁缝克劳迪娅·弗里克 (Claudia Frick) 通过一项不寻常的措施填补了市场需求,这一举措已发展成为成功模式。

位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Stitch by Stitch”工作室宽敞明亮,散发着童话般的氛围。这不仅源于工作室里堆放如山的布料与纱线、挂在衣架上整齐分类的纸样,更因女性们俯身于缝纫机前,专注制作精美服装的场景。这里发生的一切,如同《青蛙王子》或《穿靴子的猫》般充满惊喜:德国训练有素的裁缝们,正为小型时装品牌与设计师制作样衣及最多 500 件的小批量服装。

Stitch-by-Stitch 工作室总经理克劳迪娅·弗里克也有过类似的惊喜经历。2015 年,这位时装设计师兼定制裁缝为自己的时装品牌“Coco Lores”寻找德国本地工坊,希望能找到专业人才制作服装,却未能如愿——这让她发现了市场缺口。“正是那时,我萌生了创办一家类似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工坊的想法——当时还存在 Zwischenmeister(中级大师)这一资质。”换句话说,这类裁缝工坊服务本地客户,承接小批量生产订单,既可以是仅 10 件的极小批量,也能完成 500 件甚至更多的生产任务。服务对象并非终端消费者,而是服装销售商。

获得公平的工作与培训机会

2015 年,这位如今 52 岁的设计师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难民从事手工业的报道。她随即决定与社会企业家兼传播设计师妮可·范·阿尔文斯莱本 (Nicole van Alvensleben) 合作,创办一家裁缝工厂。创办目标是填补裁缝行业的技术人才缺口。同时,也为有难民或移民背景的合格裁缝提供在德国获得公平的工作与培训机会。这些女性往往在自己的祖国就已接受过专业的裁缝技能培训。克劳迪娅·弗里克表示:“在许多向德国输出难民或移民的国家,裁缝是一门普及度高且技术水平常处于领先的职业。”

这一点在员工雷哈尼·海达里 (Reyhane Heidari) 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她原籍阿富汗,但其家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移民伊朗。 

在许多向德国输出难民或移民的国家,裁缝是一门普及度高且技术水平常处于领先的职业。
克劳迪娅·弗里克,总经理

克劳迪娅·弗里克评价道:“我从未见过如此天赋异禀、技艺精湛的人,她的水平已达到 Meister 级别。”雷哈尼·海达里 13 岁时就已在伊朗从事裁缝工作,她决心在德国获得正式资质认证。2020 年,她以同批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完成双元制培训并获得资质证书。她的毕业作品是一套不对称西装,翻领设计融入女性轮廓元素,达到高级定制服装水准。这位 32 岁的母亲(育有一女)表示,培训期间最大的障碍并非专业技能学习,而是语言挑战。“实践操作对我来说毫无难度,我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但理论学习需要我投入大量时间练习。”

鼓励者:总经理克劳迪娅·弗里克(右)与其副手娜佳·洛斯
鼓励者:总经理克劳迪娅·弗里克(右)与其副手娜佳·洛斯 © Tim Wegner

抓住每一个机会练习德语

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因为起初,她除了能说一句友好的“你好!”外,几乎无法进行其他德语交流。但雷哈尼·海达里与克劳迪娅·弗里克依然能够相互理解。“无论是在阿富汗、委内瑞拉,还是在德国,缝制衬衫的方法都是相通的。收省、走针、缝份——裁缝这门手艺就像一门共同的语言。”这正是“Stitch by Stitch”工作室系统化发展的基础。例如,讲师赖纳·福尔默 (Rainer Vollmar)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周都会义务为女性员工提供一次德语辅导。克劳迪娅·弗里克与娜佳·洛斯 (Nadja Losse)——后者是文化人类学家,在妮可·范·阿尔文斯莱本离职后接任总经理——鼓励来自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委内瑞拉、乌克兰等国的员工,在工作中也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提升并实践德语能力。“我们还会针对性地模拟日常场景,比如通过电话订餐。这类场景因为可能带来压力,人们往往倾向于回避。”工作室的一块黑板上,还写着裁缝行业的专业词汇,方便员工学习。

我热爱我的工作,因为这里总有新事物可学,永远不会枯燥。总有新材料、新工艺出现。
捷季安娜·科雷尼夫斯卡,来自乌克兰的裁缝

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乌克兰籍员工捷季安娜·科雷尼夫斯卡 (Tetiana Korenivska) 就是典型例子。她在乌克兰曾攻读服装结构设计与技术专业,并在该领域拥有工作经验。克劳迪娅·弗里克表示,她的专业知识为工作室带来了巨大价值。“能招募到她,我们真的很幸运。”45 岁的捷季安娜·科雷尼夫斯卡是三个孩子的母亲,2023 年来到德国,如今是 Stitch-by-Stitch 18 人团队的一员,她补充道:“我热爱我的工作,因为这里总有新事物可学,永远不会枯燥。总有新材料、新工艺出现。
有时我需要多花些时间思考如何实现某个工艺,这时别人可能觉得我在无所事事,但我其实在认真工作!”她笑着说道。她与克劳迪娅·弗里克共同开发新产品创意,助力工作室拓展业务范围与订单渠道。

屡获殊荣的创始人团队

“Stitch by Stitch”工作室曾于 2017 年荣获黑森州创业奖,它是一家“非营利性、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法律形式为注册协会”,其运营资金部分来自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劳动力市场项目资助。工作室为有移民或难民背景的女性提供了职业发展前景,同时创造了公平的工作与培训岗位。娜佳·洛斯表示:“如今,我们与歌剧院工坊合作,已成为法兰克福及莱茵-美因地区裁缝领域规模最大的培训提供方之一。”

创意空间:位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工作室宽敞明亮。
创意空间:位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工作室宽敞明亮。 © Tim Wegner

此外,工作室还以高品质的手工艺填补了市场空白,当然,它也需在自由市场中不断证明自身竞争力。工作室业务涵盖为企业与机构提供定制加工服务,同时涉足服装升级改造与回收领域,并拥有自有品牌“Stitch”的产品系列。在这样一个以压榨工资闻名、重点产业分布于低收入国家的行业里,所有这些成就都来之不易。但克劳迪娅·弗里克与娜佳·洛斯认为,工作室拥有多项竞争优势:员工具备出色的专业资质、产品质量高,以及女性员工带来的文化多样性。

为“德国制造”增添光彩

另一项优势是工作室的专业技术实力,这从其配备的大量专业设备中可见一斑。尤其是在针织面料加工方面——这类面料众所周知难以处理。雷哈尼·海达里表示,这对她来说不成问题。她是复杂面料加工及技术难题解决方面的专家。她刚刚解决了一台专用缝纫机的故障问题。她无疑是一位真正的专业人才。与其他同事一样,她每天都在为“德国制造”增添光彩。

快来参与我们的调查吧!

您的意见很重要!

抓住机会,助力 deutschland.de 进一步完善。我们期待您的建议!

参与匿名,仅需几分钟!

点击进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