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实现难民的快速融入值得为之

新的科学调查表明,从长期来看难民快速融入劳动力市场将给各方带来好处,当下的决策决定未来的方向。

30.12.2015

2015年9月,在有关难民的讨论中,一个感人的故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风景优美的德国北海岛屿叙尔特岛上,一位来自阿富汗的难民意外获得了一个职业培训岗位。他是因为塔利班才逃离家乡至德国的,之后在叙尔特岛上的难民公寓找到了容身之所。为了不让自己变得一无是处,他向一家旅馆询问能否获得一份工作。这家名为贝恩迪根浪漫园酒店的老板Claas-Erik Johannsen(克拉斯-埃里克·约翰内森)当场给他安排了临时园艺工的工作。由于他工作卖力,Johannsen对他颇有好感,并在夏末递给了他一份餐饮管理人员培训协议。这一决定的做出可谓皆大欢喜:Johannsen本急切需要员工和学徒,现在他有了一位上进心极强的员工,而且他的旅馆也因此在全德备受关注,在旅馆的脸谱主页上留下了很多评论,如:“希望所有的人都这样想并这么做”,“这就是为何我们在你们那里觉得舒服的原因”。

 

但是,让难民走上培训或工作岗位并非总是这般容易。直到2014年秋,一些行政上的障碍才得以清除。现在的规定是:难民在头三个月内不得工作,之后的一年可以从事低层次工作,即只能从事没有欧盟公民想做的工作。并且,在避难申请过程中,难民仍需定期领取类似逗留许可那样的文件。只有当避难申请获得通过之后,难民才可不受限制地务工。但由于难民蜂拥而至,整个避难申请周期将持续很长时间。在德国缺乏专业人员的背景下,经济学家、企业主及德国经济界的利益集团都要求对《避难法》及《移民法》进行调整。目前,德国各工商会(IHK)、手工业协会及中小企业已提出了上百个倡议,因为他们需要人力,但同时也需要政界支持。

 

在德国顶尖经济学家、政治顾问、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DIW)所长Marcel Fratzscher(马塞尔·弗拉茨舍)看来,有关难民讨论的最关键问题在于难民是否能既好又快地进入劳动力市场。 “难民的成功融入不取决于难民自身,而首先在于我们是否已经努力在为难民提供一个机会”,Fratzscher表示。“我们必须把对这些未来将留在德国的难民的支出理解为一种投资,就像为我们自己子女建设全日制托儿所和学校所支出的一样,这些投资只有在若干年后才会获得回报。”

 

 并不是所有人的看法都这么有远见。在当前的讨论中,充斥了从“大量失业”到“百年机遇”的各种声音,可谓图景各异。Fratzscher理智地看待这个事态,作为诸多图景中的第一可能,他和他的DIW团队做了乐观的核算,其结果如Fratzscher所说:“短期内,难民潮确实构成了资金与组织上的一大挑战。”但是, “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悲观的图景中,已经在德国生活的居民的人均收入将在十年后有所提高”,Fratzscher的同事、DIW景气政策室副主任Simon Junker(西蒙·容克)如此表示。“如果情况更有利,这一积极效应甚至会更早显现,可能就在四到五年后”。

 

对于难民有可能抢走德国人或其他欧盟公民的工作岗位这样的害怕与担忧,来自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研究所(IAB)的Herbert Brücker (赫伯特·布吕克)以实证进行了反驳。他表示,“过去5年内,我们为外国人创造了100万个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德国人的就业率不降反升,收入水平也没有下降。依据德国联邦劳工部的数据,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间,共有67900名难民在德国找到了工作。很多人就业于建筑、服务及仓储等行业,这超出了平均值,也就是说在劳动力市场从事低层次领域的工作。但这不该是唯一的路径。恰恰相反,在很多德国大城市,比如汉堡、柏林或科隆,德国联邦劳动局及联邦移民与难民署(BAMF)的所谓早期干预项目正在运行。这些项目的目标是:尽早发现难民的潜力,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促进,随之为其提供高要求的工作岗位或大学学习位置。第一批获得的经验非常积极,大多数人有一技之长,愿意工作,有志向,动力很足,各个项目负责人都一致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