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宗教改革者Martin ­Luther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如何影响德国社会至今

04.10.2017
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 © dpa/Peter Endig

就以那棵小苹果树的事情为例吧。“即使我知道世界明日即将毁灭,我今天也要种一颗小苹果树”,据说这是Martin Luther(马丁·路德) 说的话。这只是有关这位宗教改革者的众多神话之一,虽然缺乏证据,但是人们依然乐于继续传播。热爱自然的Luther究竟有没有说过这些话,最后大概也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这些话表明了他对于德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研究者估计,这些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被认为出自这位宗教改革者之口的。当时人们正生活在信心和绝望之间,于是觉得仿佛处于Luther的境地。在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500周年之后,如今又到了重读他的时刻,去认识到他的一生和行为至今仍具有影响力。

Martin Luther是谁?

1483年Martin Luther生于艾斯莱本。1505年,他在埃尔福特入奥斯定会修道院。 Luther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充满智性的神学家。他对教会的学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怀疑。为什么人们可以用金钱来救赎灵魂?为什么教皇的话比《圣经》更有分量?1517年,此时已经成为神学教授的Luther公布了他批判教会的九十五条论纲。1521年初,他被逐出教会,并被要求在沃尔姆斯的帝国议会当着皇帝卡尔五世之面收回自己的学说。Luther没有屈从。他当时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这也感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他隐居于瓦尔特堡,同时把《新约》译成德语。民众和很多诸侯都采用了他的学说。 Luther一生的特别之处是他对犹太人的态度:他先是希望能使他们“改宗”,后来却成为恶毒的犹太仇恨者。1525年,Luther与修女Katharina von Bora(卡塔琳娜·冯·博拉)结婚。他1546年死于艾斯莱本。

宗教改革意味着什么?

宗教改革是一场革新教会的运动,几乎席卷整个欧洲,使西方的基督信仰分裂为新教和天主教。这是一种多重意义的新起点:Luther及其学说在德国、斯堪的纳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占主导地位,在其他国家占据主导的是宗教改革者Johannes Calvin(约翰·加尔文)(法国/瑞士)和Ulrich Zwingli(乌尔里希·慈运理)(瑞士),从他们的思想中产生了所谓的“改革宗”。在英格兰,随着基督教圣公宗的建立,诞生了一种新教的国家教会。所有的新教信仰者都拒绝当时的罗马天主教教会,强调严格遵循《圣经》和“慈悲说”:人类由上帝的慈悲得救赎,而不是通过善行。宗教改革运动的里程碑是Martin Luther于1517年公布《九十五条论纲》。在《论纲》中,他首先攻击教会的赎罪券买卖。Luther提出,罪愆获得宽恕不能用金钱换取,而必须由信仰者进行内心的忏悔。在这以后,旧教教会和革新者教会之间矛盾冲突日益升级。这场冲突最终以新的信仰脱离罗马天主教而结束--欧洲自此产生了宗教信仰的界限。这种分裂导致了自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两块分裂的婚姻版图也就此形成,因为不同信众之间相互通婚属罕有的现象。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新教的人格有利于现代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信仰天主教的欧洲地区也因此而落伍。

与天主教信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新教信徒反对传统的教会。他们所攻击的不仅仅是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等级秩序,更为重要的是,新教信徒相信“人人皆教士”,即每一位受洗者都可直接与上帝对话,而无需教士的帮助。到了20世纪,天主教也部分接受了这一观点。对新教信徒来说,耶稣所言即《圣经》的内容即至尊,而天主教在长时间内依旧奉教皇和天主教大公会议为上。另一区别则是圣事寡众不一。天主教教会奉七大圣事即洗礼、坚振、圣体(圣餐)、忏悔、病人傅油、圣秩以及婚姻,而新教教会仅执洗礼和圣餐两大圣事。圣餐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对天主教信徒来说,面包和酒幻化为基督的肉和血,Luther宗信徒仅相信耶稣临在,而对于改革宗信徒而言,圣餐仅仅是为了纪念基督的牺牲。

宗教改革如何改变了德国?

宗教改革在德国发挥了两种作用:首先,通过宗教改革,德国的信仰分裂为两大阵营,而其他许多国家基本上是以某一种信仰取得主导地位。这种新教和旧教的分裂长期决定了德国的历史。其次,新教信仰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比如Luther翻译《圣经》就促进了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同时也促成新教地区的阅读文化。因为现代教育首先事关阅读,因此新教地区一直到20世纪都保持了明显的教育优势。在造型艺术领域则相反。天主教首先是图像文化,而图像对于Luther宗的重要性则次之,在改革宗中则彻底消失。Luther很注重音乐,他自己也创作过教堂歌曲,新教还产生了美妙的合唱歌曲。但是,新教信仰和(政治)自由之间的关系则是复杂的一页。在十六世纪,德国印行最多的著作是Luther的《论基督徒的自由》,其中主要内容是宗教自由。当德国农民为了争取政治自由揭竿而起、以Luther为精神指引的时候,Luther却严厉谴责他们的行为。尽管如此,现代政治自由的理念仍旧上承Luther和其他宗教改革者。他们奉《圣经》为至尊,以此攻击教皇制,同时也以此攻击世俗统治者。另一方面,Luther宗与统治者发展出密切的关系,因此人们有时认为所谓的“德意志奴性”与Luther有关。

宗教改革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如何开展的?

宗教改革先是塑造了北部欧洲的面貌,而南部如波兰和立陶宛仍基本保留了天主教。从欧洲出发,新教信仰传播至全世界,现今全世界约有四亿新教信徒。美国主要由各种福音教派主导,如浸礼宗、基督复临派、贵格会等。这不仅决定了日常生活,也决定了经济。极端的新教徒如福音派如今则要求实行极端保守的政治。现在,福音派在天主教为主的南美国家也很积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新教人口众多,其源头可以追溯至欧洲的殖民运动。非洲大陆南部的南非和津巴布韦、东部的坦桑尼亚和乌干达、西部的加纳基本都属于这种情况。在亚洲,韩国有相对较多的新教信徒。

周年纪念如何庆祝?

德国新教教会宣布庆祝十年,即从2008年开始庆祝所谓的“Luther十年”。每年主题不一,比如“图像和《圣经》”(2015)、“宗教改革和政治”(2014)或者“宗教改革和音乐”(2012)。此外,2017年10月31日被定为全国性的宗教改革节日。纪念年内将会举办多场活动和展览,比如三个全国性特别展览以“宗教改革的大冲击”为总标题,展示宗教改革的不同方面:在柏林展示宗教改革的世界性影响(“Luther效应”),在维滕贝格展示Luther青年时期对人的影响(“Luther!95件珍宝 - 95个人”),在艾森纳赫展示德国人心中Luther形象的演化(“Luther和德国人”)。

© www.deutschlan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