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漫步之处
这些德语作家曾在此生活创作——让我们开启一段追寻灵感之地的文学之旅。

德国作家与诗人在作品中既描绘异域奇境与魔法世界,也讲述平凡日常与非凡时刻。但他们自己又在何处寻得灵感?

弗朗茨·卡夫卡在柏林

弗朗茨·卡夫卡大半生居于布拉格,但 1923 年为爱迁居柏林。他常与伴侣朵拉·迪亚曼特 (Dora Diamant) 在施特格利茨区“寂静的秋日林荫道”散步,与作家朋友们在约斯蒂咖啡馆畅谈,或是在植物园温室里取暖。柏林本是他向往的自由之地——却因健康原因最终被迫离开。
托马斯·曼在吕贝克

托马斯·曼凭借《魔山》(1924) 和处女作《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 等作品而享誉世界。这部小说以吕贝克商人家庭为蓝本,正是托马斯·曼自己家族的缩影。1929 年,他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想要追寻他早期足迹的人,可以在吕贝克找到许多与托马斯·曼的生活和作品有关的地方。
柯奈莉亚·冯克在多尔斯滕


最初,他们彼此不和,后来却成了朋友:这就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与弗里德里希·席勒。在事业巅峰期,两人先后来到图林根州的魏玛定居。他们在这里生活到去世,并相互启发。1798 年,歌德在给席勒的信中写道:“您让我重获青春,使我再度成为诗人。”如今的歌德国家博物馆与席勒故居,仍带领游客穿越回那个群星璀璨的魏玛古典主义时代。
赫尔曼·黑塞在卡尔夫

在《悉达多》(1922) 中,赫尔曼·黑塞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这部作品使他享誉国际。在他位于巴登-符腾堡州的家乡卡尔夫,一座纪念碑见证着他的文学起点。黑塞一生都与这座小城血脉相连:“当我作为诗人谈论森林、河流、山谷、栗树荫或松树香气时,我笔下流淌的永远是卡尔夫的草木风华。”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在梅尔斯堡

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凭借《犹太人的榉树》(1842) 等作品,被认为是 19 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女诗人之一。她在博登湖畔的梅尔斯堡城堡与姐姐共度了晚年时光。虽在梅尔斯堡购置了名为亲王小屋的私宅,但诗人最终于 1848 年在城堡离世,如今这座城堡已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