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新创业年代

在许多德国城市,成功的转换项目决定了城市的“新”面貌。

16.12.2014
© dpa/blickwinkel/McPHOTO - Urban Development Hamburg

回顾柏林墙倒塌后的年代可以看出,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第二次创业年代,戏剧和造型艺术顷刻之间仿若受到刺激一般充满了创造力。民主和欧洲必须完全从头学起,而提供给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的条件,是他们在之前相对舒适的年度里只敢在做梦的时候想到的。冷战的结束不仅在柏林墙地带创造出巨大的市中心空地,而且也在全国催生了敢于尝试有见地的项目的城市主义勇气。

 

这段城市规划复兴时期的魔语是:转换。昔日禁地一般被藩篱圈起的军事、铁路、港口和工业要地将市中心分割得支离破碎,这些场地的转变在两德统一之后激发了所有参与进来的职业群体的兴趣。重新规划一座没有人工边界、稠密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 在这一指导理念下,人们敢于尝试各种大手笔。在斯图加特、慕尼黑和法兰克福,列车应该在地下行驶,这样可以在铁轨上建起混合的新城区,汉堡、杜伊斯堡、科隆和不来梅在老码头上规划了大型港口城,被遗弃的工业用地根据大小改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LOFT空间或是新城区。

 

像每次淘金热一样,转换热也总会走向冷静。在许多地方,德国的妥协文化与张扬的特大型项目之间难以相容,特别是如果后者太少考虑城市居民感受的话。“斯图加特21”这个当地火车总站场地上的城市建设项目引发了巨大争议,也体现了在这个具体情况以外的社会中存在的某种不满。虽然在公投中最终多数人支持了这一项目,但显然许多市民首先把市中心飞速新建的进程视为家园的丢失。

 

但是此类旷日持久的冲突丝毫没有中断走向市中心稠密化的理性趋势:柏林墙倒塌25年之后,德国是城市改造的天堂,为了争取宝贵的市中心开发用地,火车站迁往别处,例如目前在汉堡-阿尔托纳以及柏林所发生的。在多特蒙德,昔日在小山丘上书写了150年工业史的凤凰炼钢厂为一片新城区所取代,还修建了一个人工湖。由于成本过高,最终只有斯图加特决定将铁路交通迁入地下,但法兰克福和慕尼黑以及许多其他城市也都至少将货运交通迁往城市边缘地带,取而代之以新的城区,令人称奇的一点是,这些城区还经常被命名为欧洲区。

 

此外,打造新的城市中心也是意在阻止逃离城市的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核心城市的周边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环形居住带。许多转换项目承诺提高居住在市中心的吸引力,强调城市中工作紧挨生活重心,学校、文化和商业设施密集,目前正缓慢地扭转逃离的趋势,郊区“绿地”的连栋楼失去了对于年轻家庭的吸引力,许多厌烦了城郊死胡同的居民开始返回城里。

 

大多数转换项目都已经全部或者至少大部分在两德统一后的十年中完成,在这之后,专家和感兴趣的民众就通往未来的正确道路展开了一场原则性的争论。那些拥有统一规划的大型街区的现代城市设计真的是对已有城市的有益补充吗?通常不立足于本地历史建筑文化身份特征的当代建筑是否建造出了毫无灵魂的街区?我们需要新的城市设计主导理念吗?

 

目前人们频频讨论新城区建设,在读者来信栏、建筑师宣言和公民请愿中。在某些特别有争议的情况下,这种转换也有可能变成什么都不转。前不久,关于柏林市滕珀尔霍夫机场未来的公投结果是,尽管城市居住需求很大,但机场用地上什么都不建造,这座昔日的军用机场今后将用作大众公园。这样看来,继世纪之交和战后年代之后的第三个创业年代成了辩论文化的创业年代,公民们努力提高自身,希望被倾听,希望参与。为此,许多城镇组织了国际建筑展来探讨城市规划新的开放式前景,而不仅仅由开发商来决定城市是什么。空地的转换也带来行业的转换,在两德统一25年后,公民社会如今在城市规划领域高呼:我们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