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人有选择是否勇敢的自由,我们不仅梦想这样,而且还身体力行证明了这点。”

人物特写

13.08.2012
© picture-alliance/BREUEL-BILD

1989年或者1990年,就在柏林墙和德国内部边界倒塌后,谁会想到再次统一的德国有朝一日会由两个在东部德国成长起来的人物来领导或代表?如今这已成为现实:现任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是德国政府领导中的首位女性,约阿希姆•高克担任联邦总统。两位深受东德影响的领导人对曾经分裂的德国内部团结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贡献,其象征和心理方面的意义不亚于德国在金融和社会政策上做出的各种努力,让新联邦州及其公民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有在家的感觉。此外,联邦总理和新任联邦总统虽出身民主德国,但都对当时的独裁政府表示疏离与反抗。这样的背景不论是对德国人自己还是他们的邻居,尤其是中东欧的邻国,都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为了不显得过于激昂,可以这么说:不论是默克尔还是高克,都有着被压抑的亲身经历,他们都是见证对自由热爱的可信证人,这种热爱使他们决心让德国长久融入一个和平的欧洲。他们两人都深知,多亏我们东欧邻国的各种自由运动,他们才从共产主义国家统治制造的蒙昧状态中挣脱出来。如果让我们来勾勒新任的第十一届联邦总统第一幅图像,那么需要浓墨重彩的不仅有联邦总理默克尔和国家元首高克在履历和出身背景方面的相同点,还有他们之间的显著区别,这些区别在相互比对之下更容易分辨。前者在1989年前是一位年轻、冷静的自然科学者,因为没有什么政治经验,完全没有被政界的“前辈”放在眼里。1990年春,她在德国“转变”和再次统一之际迅速进入党派和议会政治,也很早就投入到混乱的政府争斗之中,接着进入领导层,虽然没有什么口才的魅力(也许恰恰是因为没有这个魅力?)。后者在那个时候直至后来始终是一个易动感情、也易使人感动的牧师和演讲者,当然他绝非毫无政治性,但从未涉足现实的权力和政党政治,就好像那些政治中的行为肯定会破坏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说家形象一样。两种政治,两种口才,两种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却对比鲜明甚至有时针锋相对的东德新教背景,但是两人却大相径庭。他们这种奇特的近似处在高克70岁生日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默克尔应邀为高克的生日做一番颂词,她在讲话的开头说:关于这个伟大的演说家已经被说得够多的了,因此这个颂词最好由演说家自己来讲。有时候讽刺超过激昂。这个约阿希姆•高克从何而来?他的前两任联邦总统提前辞职,前任总统的丑闻如火如荼,在此时上任,高克肩负让美景宫重放光彩的责任,为此人们给他预支了高度的信任,给予他几乎过高的希望,德国人真能够如此迅速地从蔑视政治转向(和转回)崇拜政治了吗?1940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年,约阿希姆•高克出生在罗斯托克,他既是战争和战后的孩子,也是共产主义初期的民主德国的孩子。他父亲在1951年被苏联秘密警察逮捕,两次被判放逐西伯利亚当强制劳工25年,四年后和其他囚犯一起获释。他们的释放得益于1955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莫斯科之行。两种德国的强制统治和司法不公正意味着什么,肯定已经深深烙在高克幼年和青年的世界观里了。无论怎样,高克都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在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国家里本属于强制加入的青年组织,这也是他之后不允许学习其自愿选择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的原因。他在1958年至1965年学习神学,这虽然仅仅是条退路,他没有因此成为一名特别勤奋的神学者,但是却让他在民主德国政权中获得了难得的自由空间,并使得其长久、顽强地与国家对抗。现在有些嫉妒者和诽谤的人自己身处联邦德国的安全之所,却认为高克作为神父应该至少在监狱关上几年才有资格被称为“民权分子”。可这些人没有看到,高克在德国统一社会党和国家安全部统治的国家里必须让自己保留实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向他透露心声的人们。他在罗斯托克埃弗斯-哈根新住宅区,挨家挨户地把这样的人找到一起。“寻找思想传播对象”也要从小事开始,之后这些被传播新思想的人自己也就学会如何继续传播工作了。1988年6月高克在罗斯托克祷告说:“我们假如有离开的自由,也许就会有留下的意愿。”无论如何,谁如果听过他的这个祷告(或者在1983年维滕堡的路德教会日的一个小型工作小组中见过他),之后就再也不会怀疑,这个人是实在的,打心底里的实在!在1989/1990年的“转变”后,高克开始或多或少参与政治。为了不以迅速“和解”的理由将民主德国的秘密警察 --“国家安全部”的档案永久封存,高克做了很多工作。这些档案必须公开,既为了专制政府的受害人了解自己的履历是如何被偷偷篡改,也为了阻止专制的受害人受到错误的指控而被当作罪犯。从1990年起,历时十年,高克致力于当时国安部档案的解密,并赋予了这个机构声望和特色。他行为正直,不屈从、妥协,不向实用党派及议会政治弯腰,也不受其约束。因而他现在被树立成一个道德权威。除了左翼党,其他所有党派都提名他作为国家首脑的候选人。这当属政治生活中的著名悖论之一。如此“众望所归的候选人”通常只有在对候选人的为人产生广泛而深入的认同时才会出现。可是对于选择高克,每个政党想必都曾经有过或将会有困难。无人能完全支配他,他至今也没有对任何人投其所好。突然间,所有政党的政客都愿意推举一个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人担任国家元首,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从自己的阵营中无法找出同等级别的人选来。不过这次选举也只会产生好的结果,因为高克 -- 考虑到所有社会及政治人物所具有的人性及结构弱点 -- 不会向反议会制和反政党政治的民粹主义的诱惑妥协。谁在生命的第五十个年头才被允许进行自由民主选举,并从此不再错过任何选举 -- 正如高克在选举之后坦言,那么他一定很清楚地知道,民主不仅需要自由,还需要悉心维护的民主机构。不久前联邦总统这一职位由于前两任总统的辞职 -- 先是霍斯特•克勒,接着是克里斯蒂安•伍尔夫 -- 遭到一些观察家们的质疑。也许这次“国家元首危机”同时也是我们当今政治现状产生危机的隐形表征。约阿希姆•高克对自由和民主责任的坚定信心给德国人提供了一个巨大机遇,让他们对自己的自由民主有自信,同时让他们意识到每个公民都应该在其位谋其政。法国作家埃尔奈斯特•勒南曾经说,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来自“plébiscit de tous le jours”,即每日全民公决。在这个意义上,高克拥有真正全民公决产生联邦总统的手段和授权。罗伯特•莱希特,《时代》周报的前主编,德国最著名的记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