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需要更好地理解人类——反之亦然”
托比亚斯·考普是德国顶尖的机器人专家。他揭示了为什么机器人很快就不再需要编程。

考普教授,工业机器人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它正在发生怎样的变革?
大众熟悉的工业机器人,例如汽车工业中的大型机械臂,并不是智能机器,而是始终精确执行相同工序的自动化系统。这类设备专为大规模生产而设计。但如今产业趋势正转向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产品多样性激增,消费者渴望个性化配置的商品。这就需要更灵活、更智能的机器人。传感技术和机器学习领域的新进展有助于提高这些系统的适应性。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机协作。为此,机器人需要更精准地理解人类行为——反之亦然。
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首要障碍在于,目前机器人往往仍需复杂的编程操作。这项工作如今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但未来应当让不具备编程知识的工人也能自主调整机器人。我们正在探索直观的控制方式,比如通过智能眼镜、手势操控,或是直接示范动作流程。尤其是最后这项技术,得益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目前正迎来重大进展。理想状态下,机器人仅需观察人类的简单示范,就能完全理解和概括各项任务。
机器人技术还有哪些应用领域?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野外机器人领域。例如,在农业领域,自动机器可以播种、施肥、除草、监控生长过程,最后进行收割。无人机已被用于测绘地形和建筑区域,或参与失踪人员搜救。水下机器人则能监测珊瑚礁生态,或执行考古研究任务。

人们常常担忧自动化会导致失业。这种担心有道理吗?
我认为并非如此。研究表明,数字化总体上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只不过这些岗位对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企业需要持续培训员工,使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最新研究甚至表明,采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比拒绝自动化的企业多得多。
您如何评价德国机器人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德国在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工业自动化方面。在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方面,按每万名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计算,德国目前排名第四,仅次于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除亚洲国家外,美国也是强劲竞争对手,其正大力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研发。德国拥有顶尖的科研机构和杰出的机器人专家——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的研究团队。但若要保持竞争力,德国需要更多冒险精神、加大政府与私人投资力度,并整合现有科研力量。
未来几年,机器人技术将如何发展?
机器人技术将更深地融入日常生活。无论是在工业、服务业、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领域,还是在家政护理行业——得益于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但关键的是,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伦理、社会和法律层面的考量。
人物简介
托比亚斯·考普博士、教授是维尔茨堡-施韦因富特应用技术大学 (THWS) 机器人中心 (CERI) 的负责人。在纽伦堡举办的“RoboCup”国际机器人竞赛中,考普带领 THWS 团队斩获“RoboCup@Work”世界冠军头衔,并多次获得德国赛区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