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人是一种完美基础设施的终端设备?”

简短采访物理学家、哲学家、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技术影响评估与系统分析研究所(ITAS)所长Armin Grunwald教授、博士。

28.09.2016

Grunwald教授,由于进入城市的人口流动,目前“未来城市”是人们讨论的主题。“未来城市”看起来会是怎样的?

现在有很多满口的预测和光亮的册子,都在谈未来城市的模样,谈它们基础设施的特征,以及谈我们到那时的出行方式等。但是,这些都存在着我们高估关于未来的知识的危险。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空心化”,即居民从城市逃往绿色中的小屋,这曾经是德国的一个热议话题。人们所担心的城市失血不是杞人忧天者的幻想,而是当时真实趋势的写照。但后来实际发生的情况并非如此。

未来究竟如何产生?

首先,我宁愿说有多种未来,否则听起来给人们的感觉是,未来已经是铁板钉钉。说有多种未来,接下去就必须说:这多种未来是创造出来的。各种未来都有它的作者、研究人员、企业家,甚至还有科幻小说作家,他们依赖的是当前的知识或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一大部分是基于假设,也就是非知识。这意味着,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未来城市会展现出哪些轮廓?

一直就有未来城市,这是因为每一座城市都在超越自身。每座城市都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代表过去的例如有木桁架建筑,代表当今的是产业园区,而代表未来的是不断深入的数字化,对此我一点也毫不怀疑。它在新服务和网络方面带来许多积极的内容。但是,奇怪的是,人们显然是出于社会原因而迁入城市中,在那里寻找联系和获得私密性的价值。事实上,他们也可以在乡村获取数字服务。

人在未来城市中扮演何种角色?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我观察到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发展状况。一方面,人位于中心,而另一方面,我看到了未来城市的草图,它们在技术上看上去很完美,但是几乎没有给有着各种创造力、自发性、甚至无序的人留出空间。人或许会担忧自己成为一种基础设施的终端设备,就像Fritz Lang(弗里茨·朗)的电影《大都会》一样,工人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城市保持生命力。

那么,具体该如何往前走?

必须进行构建,而不是预言。这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未来城市的模样如何?如何满足交通需求?社会基础设施应如何建设?商定城市的开发目标,这是民主社会的一项共同任务,目的是要把人的前景、愿望和担忧一起包容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