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幕墙背后

疫情过后,柏林中国时代艺术中心更加不遗余力地推动跨文化交流  -- 当前正推出展览“畏无所畏”。

Klaus Lüber, 14.06.2021
柏林时代艺术中心
柏林时代艺术中心 © Times Art Center Berlin

柏林米特区游人如织的罗森塔尔广场走上布鲁嫩路,50米处矗立着一栋奇特的建筑。它既是一栋住宅,也是画廊大楼,外立面由铝制框架和塑料面板完全覆盖。“它只想做一栋安着临时外壳的毛坯建筑”,这是建筑杂志《Bauwelt》2009年在其落成之际的描述。这栋建筑的设计师是Arno Brandlhuber,他也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德国馆的现任策展人之一。

希蓓,柏林时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希蓓,柏林时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 Times Art Center Berlin

2019年起,柏林时代艺术中心落户“布鲁嫩路9号”。它是中国大都市广州的广东时代美术馆的一个分支机构,而作为分馆所在地,这栋自身便是建筑实验的楼房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建馆于2010年、由中国房地产巨头“时代中国”资助的广东时代美术馆坐落在社区住宅的顶层,以这一激进的方式融入业已存在的社区。该馆的设计师是荷兰明星建筑师Rem Koolhaas。

广东时代美术馆的分馆

设在中国的主馆是一个独立的文化机构,以促进批判社会的实验性当代艺术为主要目标,因此尤其关注珠江三角洲一带活跃的创意景观。这个地区人口6000万,有9个欣欣向荣的城市。作为亚洲艺术博物馆中第一个活跃在海外的平行机构,柏林时代艺术中心目前正在寻求与西方艺术界的交流。至于为何偏偏选择了柏林,艺术总监希蓓的解释是,这里充满活力的独立艺术景观和这个城市对全球文化的开放性。"我们自视为一个实验性和多样化的当代艺术的实践平台,而柏林就是一个理想的地点。"

很高兴能为柏林米特区家门口呈现的多样性添砖加瓦。
希蓓,柏林时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柏林时代艺术中心启动于2018年,最初馆址设在波茨坦大街,开馆展览为 "影像三角志:珠江三角洲的录像艺术",与其母体机构的策展理念一致。"展览旨在展示中国艺术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的实验艺术生产,它一直鲜为国际观众所知,在全球艺术领域的代表性不足",希蓓说。

在群展 "非黑/非红/非黄/非女"(2019年)中,邀请国内外嘉宾组织了一个关于亚洲跨区域交流的国际对话会;"自下而上的阅读"(2020年)由柏林文化人Ariane Beyn(阿丽安·贝恩)策划,参展的既有德国艺术家,也有国际艺术家。当前正在展出的是 "畏无所畏",将持续到7月17日,它同样植根于密集的跨文化交流,由一个四人组成的德中策展团队完成。"我们在这里体现了策展人视角和艺术视角,探讨了不同的、关于畏惧的文化想象,且彼此培养了信任和友谊,因为这一展览正是诞生在全球健康危机中",希蓓说。

柏林时代艺术中心希望未来继续并进一步推动这种跨文化对话。它一方面聚焦来自亚洲的代表性不足的艺术家和艺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希望提供一个平台,从而与柏林当地的实验性艺术界进行广泛交流。希蓓表示,"很高兴能在将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计划,并继续为柏林米特区家门口呈现的多样性添砖加瓦。"

© www.deutschlan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