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神话Wagner(瓦格纳)

他被爱,被恨,他是音乐的革新者。理查德•瓦格纳诞生于200年前。

13.03.2013
© picture-alliance/dpa

美国音乐评论家Harold C. Schonberg在关于“伟大作曲家”的专著中有关Richard Wagner(理查德·瓦格纳)的章节中使用了“德国巨匠”这个颇为醒目的标题。尽管Schonberg对于这位在各方面都有过度倾向的作曲家的为人颇有非议,不过“巨匠”这个威胁性的称谓更多的还是溢美之词。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生于莱比锡,卒于1883年,他不仅以其名人身份,而且也以其作品而对与他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世都拥有某种压迫性的力量。在他身上,艺术创作的质与量合二为一,音乐史上的作曲家几乎无出其右。套用Elias Canetti的话,瓦格纳曾经并仍旧“以其质感和力量”风靡世界。在拜罗伊特亲身经历过《尼伯龙根的指环》整场演出的人,都会乐意证实对于这位“德国巨匠”的评价。

 

一些伟大的作曲家们绝非因为形式、技巧或美学上的创新而载入史册,莫扎特也许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他完善和固守自己的风格,是典型的古典主义作曲家。而理查德·瓦格纳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新者。也正因如此,他不仅被热爱,被崇拜和欣赏,也没少被仇恨 --尤其是对保守主义者而言。当然革新者和颠覆者的概念在这里是相对化的,按照定义,每个新生事物都是基于传统惯例,并通过批判或反应与其联系起来。旧事物往往都是新事物的基础,以此确立新的传统。

 

Carl Maria von Weber(卡尔-玛丽亚·冯·韦伯)在他的歌剧《欧丽安特》(Euryanthe)中大量采用贯穿式的作曲结构替代歌剧中说白和唱段的固定套路,而瓦格纳完全将这一理念上升为其音乐戏剧的原则。韦伯和其他作曲家都采用了音乐回忆片段,瓦格纳把这种和声及旋律的往复称为主旋律,由此构建了他整个《指环》四部曲。整体艺术作品的理念,即音乐、绘画、戏剧、舞蹈、创作和音响艺术协同作用的理念,是歌剧这一体裁自从1600年前后佛罗伦萨Camerata文艺社团开先河以来的本来动力。但只有瓦格纳的音乐戏剧才有例如扬弃艺术个性这样的东西,各种表现形式在他的作品中融为一体,而他在《洛恩格林》中就已经将交响乐团的色彩维度作为器乐混音的重要原则。

 

那些希望去理解20世纪音乐流派及其对传统作曲手段的极端背离、同时又尝试去领会“所有这一切如何开始”的人,都必须追溯到这位拜罗伊特音乐大师的作品及其艺术理念。在声调的意义上,理查德·瓦格纳开启了 “现代性”,音乐史上最引人入胜的时刻之一就是可以将这一开端把握在唯一一种声音中:特里斯坦和弦。

 

与此同时,瓦格纳的旋律与和声随着被称为“剧情”而非戏剧、音乐戏剧甚或是歌剧的《特里斯坦》拓展成为一门有着流动的过渡和色彩的艺术,其影响力持续到Arnold Schönberg(阿诺德·勋伯格)的作品和György Ligeti(捷尔吉· 利盖蒂)的创作构想之中。《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所有歌剧中最为静态的一部,同时却又无与伦比地描述了这位先驱者的内心状态,挖掘出了非意识的丰富层次,这部作品及作曲家所经受过的敌意早已变成了对其作为音乐戏剧最伟大艺术作品之一的评价。这部作品在Clara Schumann(克拉拉•舒曼)等同时代的人那里引起的厌恶同时也在作品自身的维度中得到解释,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前,从未有过类似规模、强度、和声复杂性、均衡的配乐艺术、感性、神话力量和想象力的歌剧。由此,瓦格纳对与他同时代的人是一种苛求,而不是对未来的音乐人。

 

欧洲功能和声学从特里斯坦和弦的f – h –升d – 升g这些音调开始了解体,这一和弦的趋势不甚明显,干扰了 音响的活力,专家们至今还对其究竟应当定为a小调还是升f小调争执不下。人们不解的是,是否应当把升G理解为A的延续音,这样它就会变成三四和弦,还是应当把它理解为双主音,一个无调和弦,抑或是Schönberg所言的挑战了有调性和声学体系、走向不谐和音的解放第一步的“流动的和弦”:有着极大表现力的和声的越界。August Everding的观点不无道理,他认为,瓦格纳的《特里斯坦》戏剧开场 -- 即和弦首次在序曲第二节就已经出现 -- 标志着音乐现代性的开端,正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标志了文学现代性的开端。

 

事实上,理查德·瓦格纳是全球音乐界中深不可测的巨擘,其创造力气势恢宏,登峰造极,也包含了自我策划。因此,当瓦格纳指责他的作曲家同行和无私的恩人Giacomo Meyerbeer“无缘无故的影响”时,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与自己斗争。但是,如果由于作曲家对其环境的态度、他的排犹主义思想、他的自私癖和他过度的使命意识,换言之,由于其矛盾的人格而不去将瓦格纳的巨作绝对化,就肯定无法做出正确评价。

 

拜罗伊特戏剧节剧院至今只演绎瓦格纳自己的作品,他本身就是音乐戏剧中一个非比寻常的巨擘。瓦格纳对他所在时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潮、对Bakunin(巴枯宁)和Nietzsche(尼采)、Schopenhauer(叔本华)和德国神话学的看法,他在美学和世界观论点上的分歧,这些都是欧洲思想史牢不可破的一部分,尤其是瓦格纳博大精深的作品和复杂的个性 -- 这些有时也会让人生气 -- 依旧会发人深思,比历史上任何其他作曲家都更加激发人们对于他的评论层出不穷。

 

每个谈论瓦格纳的人都必须清楚认识到,他只能是做个注解 -- 按瓦格纳评论人Helmuth Weinland的话来说。▪

 

Wolfgang Sandner教授、博士,瓦格纳专家,知名音乐评论人,曾担任《法兰克福汇报》编辑,至今仍为该报撰稿。他执教于马尔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