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一种传遍世界的教育理念

芬兰培训生Toni Tirkkonen通过“伊拉斯谟+”项目,在德国积累4周经验。

05.07.2016

从科沃拉到克尔彭 -- “伊拉斯谟+”一路随行

在莱茵兰一处露天矿的边缘,停车场上有一根展开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带着红色的工具包,身着工作服和护具,3位年轻人俯身在上面全神贯注地分析故障。Toni Tirkkonen在同事Timo Amend和Florian Grosch身后好奇地探头看着。这位芬兰小伙子在莱茵能源集团(RWE)实习工作。在家乡,他即将完成自动化技师的培训。他在德国待4周,认识一个不同的职场。他不仅在看充电桩时有新的发现:“我在自己的培训中已经见过一些部件,但还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系统。”

刚刚18岁,还未完成培训,就要出国?对许多培训生而言,这并不寻常。欧盟在“伊拉斯谟+”这个项目中为这样的实习提供资助 -- 类似于深受欢迎的大学生交流。究竟有多少培训生通过这个途径来到德国,并没有准确的数字。但位于波恩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称,这个项目越来越受欢迎。5年内,通过“伊拉斯谟+”到国外实习(为期2周至12个月)的德国培训生的人数几乎翻番,2015年增长至18000多人。

他们中有近三分之一在英国受训,前往西班牙、法国和爱尔兰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有大约700名培训生前往Tirkkonen的家乡。他们的动机是:积累经验,见识新东西,从而改善自己的就业机会。“我一直就想到国外工作,在当学徒的第三年终于得到机会”,Tirkkonen也这么说。

在位于赫尔辛基与芬俄边境之间的家乡科沃拉,Tirkkonen在一家企业与4名员工一起学习。在德国,他在RWE位于科隆附近克尔彭的一个服务车间工作。这里共有15名员工,技工们负责30万个电表、5万个燃气和水表、550个远程供暖表,以及电动汽车充电桩。对Tirkkonen来说,有些技术是全新的,在工作方式上也需要调整。在RWE内部,清单和记录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这里,一切都要写下来,记录在案,我们在芬兰处理起来是很简单的。”

为了使交流都能像这样顺畅,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必须沟通顺畅。霍伦的阿道夫-科尔平职业学校致力于构建欧洲对话,并开发出一种学徒交流的常规程序。最近,这个学校的20名培训生获得出国机会,与此同时,也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培训生来到莱茵兰。作为培训生与企业之间的接口,学校负责组织工作,并帮助Tirkkonen找到了一个转租的小公寓。

Tirkkonen在芬兰的培训还差几个月没有完成,之后他必须先服兵役。将来,Tirkkonen想要攻读工程专业,然后在实践一段时间之后回到他现在就读的职业学校任教。如果有学生问他,到国外实习是否有意义?“我一定会推荐的”,他强调说。

Manuel Heck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