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 Contra
少工作,更健康?
作家萨拉·韦伯 (Sara Weber) 认为四天工作制既合理又可行,而劳动学家法伊特·哈特曼 (Veit Hartmann) 则持怀疑态度。

四天工作制能让人更快乐吗?

研究表明确实如此:来自多国的数据显示,实行四天工作制的员工压力更小、病假更少,而企业生产力和营收却能保持稳定甚至提升。关键在于推行真正的四天工作制——既要缩短每周工时,又要保障全额薪资。因此,我更倾向于称之为压缩式全职工作制。

她指出,员工满意度取决于对该模式的预期能否实现。首先应理性分析不同模式的利弊及实施可行性。多数情况下,人们必须放弃做三休四(周一至周四或周二至周五工作)的理想化构想。由于大量员工青睐该模式,但企业难以全员推行,这种排班方式在组织层面往往难以实现。
四天工作制究竟能否改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当然。压缩式全职工作制为工作之外的生活创造了更多空间。人们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友谊、家庭、爱好和运动。四天工作制还能促进照护职责的公平分配,因为男性会承担更多育儿和家务劳动。

四天工作制有助于改善个别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但额外的一天假期真能带来期望中的自由时间吗?这些时间真的会被用来休养身心吗?又或者,压缩至四天的工作日可能导致更密集、更长时间的劳动,反而会引发相反效果?
四天工作制会牺牲生产力吗?

如果设计得当,不会。关键在于与员工共同构建新框架:哪些任务可以精简?哪些会议能够取消?如何创造专注工作的环境?如何利用技术减少官僚作风?如何重新排班?这一规划是实现四天工作制、让所有相关方受益的第一步。

支持四天工作制的论点(尤其是工时缩短但薪资不变模式)通常以提升生产力为前提。通过提高效率来弥补缩短的工时,从而维持薪资水平。然而,现有关于四天工作制的研究和试点项目中,几乎缺乏衡量生产力的可靠标准。相关结论多源自员工和主管的主观感受,并不能作为客观评估依据。
要维持现有生活水平,我们是否反而应该增加而非减少工作时间?

提升工作效率才是关键,但生产效率不能单纯用工时衡量。充分休息并科学安排工作的人往往效率更高。历史证明大规模缩短工时具有可行性:1960 年代引入五天工作制后,经济表现并未出现下滑。

但核心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享受长周末时,电影院、剧院、餐厅等娱乐场所乃至警察局、消防队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周五停止运转,社会能否承受这种代价?并且:产业链和流程链中断会引发什么后果(比如供应缺口)?在人口萎缩和技术人才短缺的背景下,如何弥补这些服务缺失?
四天工作制适用于所有行业吗?

当然可行!虽然并非所有机构都能直接增加一天闭业日,但这本非必要。毕竟多数岗位本就存在错峰工作制。以护理行业为例:超高工作强度迫使该领域长期采用轮班制。这恰恰是许多从业者选择兼职而收入锐减的主因。若在维持全额薪资的前提下推行四天工作制,既能保障从业人员健康,又能缓解人才短缺:员工病假率将显著下降,甚至可能将工作时间从缩短后的全职标准进一步提升。

理论上,四天工作制适用于多数岗位,部分企业已开始实践,某些行业确实比其他行业更适合这种模式。归根结底,这或许仍是资金问题——现行法律已允许通过非全日制模式实现多种四天工作制方案,但极低的采用率表明这并非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