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筑塑造共同生活
德国建筑师在全球设计出众多杰出建筑作品,既传承包豪斯精神,又融合创意巧思与社会责任。

从斯图加特火车站、塞维利亚的木构建筑,到匈牙利的工厂和孟加拉的土坯房——德国建筑师的身影活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作品往往以简洁克制的审美呈现,有时却也充满视觉冲击力与标志性特征。
适度之美理念
德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19 世纪,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建筑学院成为启蒙社会的典范,其创作的柏林音乐厅和老博物馆等作品奠定了德国古典主义风格,同时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先驱之一。

1920 年代,布鲁诺·陶特通过色彩运用为社会住宅赋予了设计美学追求。

包豪斯学派则将思想转化为方法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倡导技术、工艺与艺术的新统一,主张建筑应承担社会使命。

继任包豪斯校长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将其凝练为“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他在 1929 年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被视为极简主义的宣言。直至今日,包豪斯理念仍在深刻影响着全球建筑实践。

构筑的追求
德国约 14 万名建筑师每年创造约 140 亿欧元的产值,他们或独立执业,或任职于拥有国际分支机构、数百名员工的大型事务所。他们以热忱赋予当代建筑文化生命力——大多低调务实,不事张扬。
然而,当赫尔穆特·扬在 1990 年代初完成法兰克福商品交易会大厦时,人们却从中读出了两德统一后国家的新自信。扬将自身风格定义为“浪漫高科技”——技术的大胆突破与城市规划的澎湃激情相融合。他设计的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至今仍是柏林面向世界的象征。

而丹尼尔·里伯斯金 2001 年揭幕的柏林犹太博物馆,则以留白空间、锐利折角和令人不安的几何形态,构筑了一座拒绝粉饰的建筑记忆丰碑。

从神秘主义到功能美学
戈特弗里德·玻姆 1968 年设计的内维格斯朝圣教堂,用混凝土塑造出极具雕塑感、近乎神秘的建筑语汇。“建筑是人类尊严的空间载体。”玻姆如是说。

克里斯托夫·英根霍芬同样秉持着可持续与精准的设计哲学,尤其专注于高层建筑——从东京、大阪到悉尼皆有实践。其 2017 年竣工的新加坡“滨海盛景”综合体,以 40 万平方米的垂直绿洲重塑都市生态。而由他改造的斯图加特中央车站,凭借悬挑的混凝土壳体结构,构筑出独具匠心的建筑地景。

未来空间
建筑界的焦点正从纯粹的形式追求转向责任担当。Sauerbruch Hutton 建筑事务所通过慕尼黑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与德绍联邦环境署等项目证明,可持续性与创造力本可兼得。路易莎·胡顿 (Louisa Hutton) 强调需将能源问题“纳入整体建筑考量,并通过设计语言加以呈现”。

于尔根·迈耶-赫尔曼同样充满未来构想:2011 年他在塞维利亚打造的都市阳伞,既是巨型木构市场顶棚、观景平台,更是城市公共空间——极具表现力且独一无二。

在剑桥,Behnisch 建筑事务所打造的哈佛大学科学中心,为教学与研究构建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场所。

慕尼黑 Henn 建筑事务所的作品——无论是匈牙利宝马 iFactory、日内瓦 CERN 新科学门户,还是中国杭州西湖大学——都在功能性与人文温度间取得平衡。

来自巴伐利亚的安娜·赫林格 (Anna Heringer) 则用孟加拉的泥土与当地工艺建造建筑,其 METI 手工学校屡获国际殊荣。“建筑是改善生活的工具。”她如是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