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德国就是这样充满创新力

研发冠军:德国在最具创新力国家排名中名列前茅,但也存在一个弱项。

Martin Orth, 15.09.2020
德国杜尔集团的员工在测试喷漆机械人。
德国杜尔集团的员工在测试喷漆机械人。 © picture alliance / Sebastian Gollnow/dpa

世界经济论坛在其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中将德国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研发一项上得分尤高 -- 每百万人口中就有超过290项专利申报。这一成绩源于高投入、优秀的高等教育、强大的高校外研究机构以及极富竞争力的企业。

谁是研发的大玩家?

大部分研发投资来源于经济界,在1048亿欧元的研发总投入中,经济界投入占到68.8%(2018年。大部分专利申报来自汽车制造商或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宝马、戴姆勒、大众、博世奥迪、舍弗勒和采埃孚(2019年)。在欧洲专利局的排名中,西门子、博世和巴斯夫遥遥领先。德国全部426所高校的科研经费占到总投入的17.7%,高校外科研机构占13.5%。这类高校外科研机构包括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各个研究中心、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和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旗下的研究所,以及莱布尼兹学会旗下的机构。

Kristian Kersting——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人工智能教授
Kristian Kersting——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人工智能教授 © Jonas Ratermann

为什么德国在竞争力上稍显逊色?

在全球竞争力指数总排名中德国仅居第七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商业化”得分不够高。在引进新产品方面,德国在全球仅居第五。这是德国经济界一个众所周知的短板,也被称为“德式悖论”。第一台计算机在1941年出自德国人Konrad Zuse 之手;第一台MP3播放器于1982年由埃朗根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开发;梅赛德斯-奔驰在1971年发明了安全气囊。但是靠这些产品获得最多利润的却是别人。一个最新的例子就是:苹果语音识别软件“Siri”的第一代产品就是基于德国人工智能获奖者Kristian Kersting的技术。

怎样才能化解“德式悖论”呢?

Kristian Kersting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他是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人工智能方向的教授。他首先希望能多一些对技术的热情,少一些怀疑。“当我将一枚硬币投进可乐自动售货机的时候,我也不会总是马上就想搞清楚这个产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或者它背后可能蕴藏着哪些风险。”联邦政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出台了高科技战略来试图扭转这一局面,目标是要把德国从发明大国转变为创新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经济和劳动4.0、健康和护理、出行、可持续发展、气候保护以及能源等。

© www.deutschland.de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regular information about Germany? Subscrib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