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太空之路
德国航空航天业如何发展成为军民两用关键产业。

安岛,2025 年 3 月 30 日。欧洲北陲的天空阴云密布,海岸嶙峋,冻土皑皑。然而就在挪威近海的这座小岛上,德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正徐徐展开。尽管从当地航天中心发射的“光谱”火箭升空 30 秒后便坠入大海,但对研制该火箭的巴伐利亚初创企业 Isar Aerospace 而言,这次行动已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欧陆本土首次发射运载系统,标志着德国通往太空的道路正不断缩短。
Dieses YouTube-Video kann in einem neuen Tab abgespielt werden
YouTube öffnen德国的民用和军用航空航天业都在蓬勃发展。老牌企业与科研院所持续扩张,越来越多怀抱开拓精神的初创企业也积极投身这片蓝海。
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
该行业的技术基础具有非凡重要性。因为它集无人机制造、卫星技术等几乎所有战略性关键技术于一体。在全球安全局势紧张的背景下,这些技术已成为联邦国防军及其盟国装备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以建设欧洲自主弹性通信体系 IRIS² 卫星星座为例:这个由约 300 颗小型卫星组成的网络,旨在打造能与美国星链分庭抗礼的欧洲自主天基系统。不来梅卫星制造商 OHB、慕尼黑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等德国企业正深度参与其中。构建全面防空体系同样被视为欧洲军事防护的核心挑战。Diehl 公司的 IRIS-T 防空系统在此发挥着关键作用:该系统正成为 6 至 35 公里中空防御层的欧洲标准,这一高度区间恰好是当前最具现实威胁的作战空域。

经济引擎与出口王牌
德国航空航天企业蓬勃发展并非偶然。据德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 (BDLI) 数据,2024 年行业营收从 460 亿欧元跃升至 520 亿欧元,从业人员从 115,000 人增加到 120,000 人,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航天与防空领域。民用航空业也从疫情冲击中显著复苏,许多航空公司正在更新或扩充机队。在 2025 年 6 月全球顶级航展——巴黎航展上,德法主导的欧洲航空巨头空客创下历史订单纪录:斩获 250 架客机与货机的确认订单及意向协议,客户包括沙特利雅得航空、越南越捷航空及波兰国营航空 LOT。
这印证了德国航空航天业的国际实力——其出口率高达近 70%。“航空航天是德国的未来产业。我们的企业逆势持续增长,对维护德国主权和提升全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BDLI 主席迈克尔·舍尔霍恩 (Michael Schöllhorn) 强调。

德国在欧空局中的作用
德国是欧洲航天局 ESA 的中流砥柱,该局的 23 个成员国刚刚庆祝了其成立 50 周年。德国以超过 20% 的预算占比成为 ESA 最大出资国(领先于法国),同时也是国际空间站 ISS 的重要合作伙伴。众多德国宇航员曾进入太空,例如托马斯·莱特 (Thomas Reiter)、亚历山大·格斯特,以及最近以科学家身份升空的拉贝娅·罗格。
ESA 许多核心设施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控制中心 ESOC、科隆的宇航员中心 EAC、奥伯法芬霍芬德国航空航天中心 (DLR) 的哥伦布控制中心,以及兰波尔德斯豪森的火箭推进器测试基地。
凭借这些机构的专业技术,ESA 得以操控木星冰月探测器 JUICE 等复杂任务,测试阿丽亚娜 6 号等新型运载系统,并为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做准备。ESA 的地理回报机制(即根据成员国出资比例分配合同)确保德国工业也能直接受益于这些投资。
Dieses YouTube-Video kann in einem neuen Tab abgespielt werden
YouTube öffnen巴伐利亚创新中心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航空航天工业的中心,尤其是大慕尼黑地区。空中客车公司、发动机制造商 MTU 等巨头均坐落于此,同时一批正在重塑市场格局的新锐企业也在此聚集。例如,无人机制造商 Quantum Systems 或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Helsing。
该行业特别注重扶持“新太空”初创企业。总部位于慕尼黑附近奥托布伦的 Isar Aerospace Technologies 正在研发运载火箭,旨在以远低于现行成本将小型卫星送入太空。新成立的北约创新基金也参与了融资。
Dieses YouTube-Video kann in einem neuen Tab abgespielt werden
YouTube öffnen新势力崛起
更多入局者正推动行业蓬勃发展:奥格斯堡火箭工厂开发的 RFA One 模块化火箭系统具备高度批量化生产潜力;HyImpulse 公司目前正在测试爆炸风险更低的混合动力发动机;柏林 Exolaunch 公司专门从事小型卫星运输与集成服务;OroraTech 则通过微型卫星提供森林火灾预警系统,并已加入欧盟哥白尼地球观测项目。
为保持这一发展势头,BDLI 协会呼吁政府长期加强政策支持,并对航天基地与创新网络实施定向投资。此举不仅能维持德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更将为欧洲战略自主作出决定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