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主目录

古物重生的殿堂

无论是石棺还是阿尔忒弥斯女神像,修复师们正守护着穿越千年的雕塑遗产。探访他们的工作室。   

Christina Henning , 03.07.2025
    一尊饱经沧桑的大理石雕像
一尊饱经沧桑的大理石雕像 © Fazit / Jessica Krauß

在柏林,有一处地方,艺术珍品沉睡在紧闭的门后。这些特殊作品的守护者是柏林国家博物馆古典藏品馆的首席修复师沃尔夫冈·马斯曼 (Wolfgang Maßmann)。他与同事妮娜·韦格尔 (Nina Wegel) 在紧邻博物馆岛考古中心工作。这里存放着来自不同古代艺术时期的石质文物,多为雕塑,同时也是修复工作室的所在地。 

工作室中央摆放着一具敞开的石棺,像一座石制浴缸。“这个得等到展览结束后才能处理。”马斯曼匆匆走过时解释道。他正前往雕塑研究藏品区。在那里,三米高的架子上排列着来自过去时代的大理石头像。托盘上摆放着无名的残缺躯干,旁边是真人大小的古代神像雕塑。每件文物都被细致编目。然而,考古中心仅存放了少量藏品——古典藏品馆总计约 27,000 件石质文物,部分在博物馆展出,许多(尤其是建筑构件)则存放在外部仓库。 

雕塑修复——《科隆纳的阿尔忒弥斯》 

在雕塑研究藏品区,狩猎女神像《科隆纳的阿尔忒弥斯》正静候登场。为配合持续至 2026 年 5 月的展览基石·古物:柏林首座博物馆,《科隆纳的阿尔忒弥斯》将公开进行展示。随后其将被纳入常设馆藏。作为近两百年前首批在博物馆岛展出的文物之一,它曾见证 1830 年皇家博物馆(今老博物馆)的开幕首展。“《科隆纳的阿尔忒弥斯》是最早展出的作品之一,这个瓷器编号牌正是证明。”马斯曼指向基座解释道。其上镶嵌着一枚标号 32 的精致瓷牌,涡卷花纹字体优雅如初。 

    修复师正以指尖重塑雕像的手部细节。
修复师正以指尖重塑雕像的手部细节。 © SMB, Antikensammlung, Katrin Haug

沃尔夫冈·马斯曼团队为此次展览完成了《科隆纳的阿尔忒弥斯》的修复工作。数年前的上次修复中,工匠用大理石补全了女神缺失的手指。马斯曼强调说,现在的修复师很少这样做。“但在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雕塑家常对古代作品进行增补,甚至会刻意用工具凿刻大理石,模仿古物风化的粗糙质感。” 

首先仔细观察  

    1906 年历史照片中在老博物馆展出的《科隆纳的阿尔忒弥斯》。
1906 年历史照片中在老博物馆展出的《科隆纳的阿尔忒弥斯》。 ©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Zentralarchiv

沃尔夫冈·马斯曼偶尔也会使用这类尖凿、齿凿和冲击凿。工作室里有一个装满各类工具的柜子。“但在实际动手修复文物之前,”修复师妮娜·韦格尔解释道,“我们必须了解每个细节、特殊与个性化特征以及潜在问题。”初步检查时,修复师会首先观察:石材结构是完好还是已疏松多孔?粘合材料或固定雕塑的销钉状况如何?“特别是铁制销钉的腐蚀可能导致大理石产生裂纹,危及稳定性。最严重时,手臂、衣褶等较大部件可能脱落,甚至导致整尊雕塑倒塌。预防这种情况并持续检查,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马斯曼说明道。  

有些修复任务需要耗时数月 

在考古中心的石材修复工作室里,陈列着各种用于防腐的制剂和防止褪色的矿物颜料。架子上排列着塑料容器,里面装着颗粒度和颜色各异的粉状材料:标着“砂岩粉”的黄色粉末,还有“珊瑚红大理石”和“香槟白垩”等。管装颜料、木槌、画笔和粘合剂也一应俱全。“我们会为每件文物制定个性化修复方案并完整建档。”韦格尔说道。修复师们常常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处理一件作品。沃尔夫冈·马斯曼表示,即使从业数十年,这种沉浸式修复工作依然令他振奋:“与文物对话始终是独特而美妙的体验,这种幸福感无可替代。”